-
杨力舟 编辑
杨力舟,1942年生于山西临猗。画家。兼擅油画、中国画、书法、美术评论。先后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曾参与筹建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协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顾问、院委、研究员。历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副主席。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
2018年12月,当选中国美协第九届顾问。
中文名:杨力舟
别名:王海林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42年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职业:画家
主要成就: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全军文艺大奖
出生地:山西省临猗县
代表作品:《黄河在咆哮》《太行铁壁》《小二黑结婚》
杨力舟,又名王海林。1942年出生于山西省临猗县。1957年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学习绘画、雕塑。1959年与王迎春首次合作工笔四条屏《四女图》,并发表。1961入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1968年在山西太原印刷厂从事印刷设计。1972年调进山西省美术创作组专事油画、国画创作。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班。1980年与爱人王迎春合作三联画《黄河在咆哮》《农乐图》,获叶浅予奖学金。毕业后到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工作,参加筹建中国画研究院。
杨力舟兼擅油画、中国画、书法、美术评论。中国美协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顾问、院委、研究员。历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副主席。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
杨力舟,1942年3月5日生,山西临猗县人。 1957年入西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雕塑。
1959年与王迎春首次合作工笔四条屏《四女图》,并发表。
1961年西安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入该院大学部油画系。
1966年西安美术学院毕业。
1968年在山西太原印刷厂从事印刷设计。
1972年调进山西省美术创作组从事油画、国画创作。
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班深造。得到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诸多名家指点,并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班毕业,与王迎春合作三联画《黄河在咆哮》及《农乐图》获叶浅予奖学金,同年赴杭州展出,后又到沈阳、重庆、广州展出。在香港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览”。分配到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工作,参加筹建中国画研究院。
1982年在河南开封举办《杨力舟、王迎春国画联展》,展出作品70幅。
杨力舟绘画作品
1985年《太行铁壁》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文艺评奖大奖。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1986年《小二黑结婚》获全国第二届连环画二等奖。曾参加香港《当代中国画展》,苏联莫斯科、明斯克《中国现代绘画展览》,印度新德里《中国当代绘画展》,东方美术交流学会画展,赴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展览。
1987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杨力舟、王迎春国画新作展》。1988年在台湾台北举办画展。
1989年调任中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2024年5月25日,由太原美术馆(太原画院)主办的“春舟晋渡——王迎春、杨力舟学术邀请展”开幕式在太原美术馆举办。
出版有:《杨力舟画集》《杨力舟画选》《杨力舟速写集》《杨力舟·王迎春画集》《当代画史经典作品集·杨力舟卷》《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选画家作品集·王迎春杨力舟卷》《艺苑摭言》(文集)等。
艰辛起步
杨力舟绘画作品
同学少年
杨力舟绘画作品
《四女图》是反映劳动妇女离开锅台、炕头,走向田间地头、生产一线的情景,作品的主人公均有生活原型。王迎春擅长捕捉灵感,胆识过人,充满创作激情。《四女图》由她起稿,却因准备不足而显得力不从心,杨力舟自告奋勇,帮助她完成了此作,被《陕西画报》刊用,时间是1959年。这是他们两人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发表作品,并由此走到一起,成就了一生姻缘。
艺术伉俪
杨力舟与爱人王迎春
如果说《文武之道》《挖山不止》《给毛主席写信》等作品还只是开局,是其成名作,那么,《黄河在咆哮》《火线上的姐妹》《太行铁壁》《小二黑结婚》等则是其代表作,标志杨力舟、王迎春的创作迎来巅峰期。
形神并举
杨力舟的国画有着明显的自己特征。传统的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而杨力舟的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则讲求“以形写形”。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杨力舟的国画是“表现”的艺术。
诗意哲思
杨力舟
朱道平曾经说过:杨力舟的人物画如一片片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是的,杨力舟追求的是一种崇高而绚烂的美,其间,不乏哲思和诗意的存在。
踏实前行
经过20世纪后期的剧烈震荡后,无论是回归传统,还是追赶现代,中国画家全都来到新的起点。但每个人都是沿着自己的路径走过来,并继续朝着自己理想中最值得去的地方往前走。与过去一百年相同,中国画何去何从仍然是今天许多画家试图解决的问题。我不了解杨力舟对此持何种意见,从他的艺术实践看来,他不是取极端立场的人。他不是首先提出某种理想模式,然后以自己的作品验证这一模式的画家。这一类画家往往追求艺术观念和形式上的纯粹性,往往排斥与自己心仪的前贤不同的主张与手法。这种态度与方式容易引起艺坛关注,并使观众牢记其艺术样式。而杨力舟之治艺一如其为人,他总是以一贯的大度和开朗,沿着自己的路步步前行。我们从他不同时期的不同追求中,可以感知一个艺术家心灵的深度和丰富性。(水中天)
融会贯通
杨力舟画作
杨力舟是中西兼学的典范。观念上认准中西融合;治学上广泛涉猎吸收;能力上具备了中西兼长,以及工写兼长。水墨以外,亦作重彩;人物画以外,亦工山水、花鸟。杨力舟对于中国画的深入理解及其绘画实践,发生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背景下,发生在“文革”干扰在前、社会转型于后的特定时期,中国画的发展进程起伏跌宕,莫衷一是。他认为中国画需要具象写实,又要以意象美为核心,强调精神性,并在实践中予以贯彻。同时融入浪漫主义、立体主义以及表现性与象征性,最终形成他的绘画风格。追求气势雄浑,富有激情,深沉悲壮,俯仰吟哦,以其内心独白式的情感宣泄,求得艺术真诚,以笔墨的书写性与色彩的灵动性相结合,创造了不拘成法、充满活力的画面语言。(吴杨)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