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平 编辑

中国著名词曲作家,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

王立平王立平

王立平,男,满族,1941年8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籍贯吉林长春,本科学历,国家一级作曲家,享受政府津贴,作曲家、词作家、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终身名誉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名誉会长、民进中央原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

1954年11月,王立平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 。1960年,升入大学,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1973年,分配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开始从事专业作曲 。1979年,王立平为《哈尔滨的夏天》创作《太阳岛上》和《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两首插曲。1980年,王立平受邀为《戴手铐的旅客》作曲,写出红遍大江南北的《驼铃》。1981年,王立平给《大在呼唤》《少林寺》创作《大海啊,故乡》《少林、少林》《牧羊曲》。1982年,为电视剧《红楼梦》创作音乐 。《红楼梦》的插曲入选了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红楼梦》主题歌曲《枉凝眉》多次获奖,广为流传 。1991年,王立平领导创建中国第一个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 。1992年12月17日,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成立,王立平任协会主席。

2017年12月29日,王立平在“光辉时刻”之哈尔滨——王立平作品交响音乐会上亲自弹奏、演唱《大海啊故乡》 。2021年,王立平的《百年乐府——中国近现代歌曲编年选》出版并获上海图书奖评奖二等奖。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王立平

性别:男

民族:满族

国籍:中国

出生地:吉林省长春市

出生日期:1941年

星座:狮子座

代表作品:驼铃、牧羊曲

职业:作曲家

学历:本科

籍贯:吉林长春

人物经历

编辑

早年经历

1941年8月,王立平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在擅长吹乐器的父亲影响下,王立平幼年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1954年,中国少先队在全国选拔10名代表到匈牙利参加国际夏令营,王立平被选中。回国途中路过莫斯科,他和其他小伙伴相约去听克林姆林宫夜里的钟声。伴着钟声,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同伴们说想当教师、工程师,王立平的心愿则是当音乐家。

1954年11月,王立平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主修钢琴,成为中央音乐学院这一届少年班第24名成员,并和盛中国、殷承宗等人成为同学。1960年,王立平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开始深入琢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创作路子。王立平逐渐领悟到,作曲家应深入现实生活,好作品要以表达跟老百姓共同的情感为基础,如果脱离时代和群众,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作品的。于是,下决心用自己的悟性和对生活的理解为创作指路。

1965年,王立平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1968年,下放天津葛沽八一农场劳动。1973年,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开始从事专业作曲。1979年,调入北京电影乐团(中国电影乐团)从事电影电视音乐作曲,后担任中国电影乐团团长。

创作经历

1979年,王立平调到北京电影乐团(今中国电影乐团)从事影视音乐创作。当时中央电视台刚拍摄完纪录片《哈尔滨的夏天》,准备在国庆节当晚播放,但到9月下旬,音乐还没做好。音乐编辑找王立平救场,请他一天之内写出《太阳岛上》和《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两首插曲,他用一天多的时间完成作品。这两首歌一经播出,成功为王立平开启为影视剧作曲的康庄大道。

1982年,王立平为电影《少林寺》作曲《牧羊曲》和《少林,少林》,与电影本身精彩的故事情节相辅相成;同年王立平为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作主题歌《大海啊,故乡》。

王立平作曲《大海啊,故乡》王立平作曲《大海啊,故乡》

1985年,王立平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并开始从事音乐著作权保护,多年来为推动著作权法的制定、实施和完善,做了大量工作。领导创建中国第一个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并担任主席;后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王立平为电视剧《红楼梦》创作《枉凝眉》《葬花吟》《红豆曲》等歌曲 。期间他认真研究,慎重选词,在没有任何现成素材的情况下,全凭自己对《红楼梦》的感悟,贴着《红楼梦》中的人物,运用当代人能理解的、全新的音乐语言,创作出这些经典作品。

王立平作曲《葬花吟》王立平作曲《葬花吟》

2017年12月29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光辉时刻”之哈尔滨——王立平作品交响音乐会在哈尔滨大剧院隆重上演;20时25分,王立平并亲自弹奏、演唱《大海啊故乡》 。2018年1月5日,音乐会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

“光辉时刻”之哈尔滨·王立平作品交响音乐会“光辉时刻”之哈尔滨·王立平作品交响音乐会

2018年8月18日,王立平作为主讲人参与到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举行的公益讲座《“一朝入梦,终身不醒”——从87版<红楼梦>的音乐说起》当中讲述《红楼梦》音乐的创作历程 ;10月7日,“大海啊故乡”王立平经典作品音乐会在芝加哥上演,王立平出席并现场表讲话之后跟团员一起合唱《大海啊,故乡》。这场演唱会由美国芝加哥华星艺术团主办的“大海啊故乡”王立平经典作品音乐会,近日在美国芝加哥西郊的音乐厅举行。希林艺术中心、黄河艺术团、芝加哥华人艺术团等艺术团体演绎《大海啊故乡》《枉凝眉》《葬花吟》《牧羊曲》《少林少林》等多首王立平的经典作品,500多名观众到场聆听。

王立平公益讲座

2021年6月24日,《百年乐府——中国近现代歌曲编年选》举办新书发布媒体见面会,王立平作为该书发起人兼主编宣布由近百位音乐人历时7年编纂的《百年乐府》正式出版,这本书是从词曲的视角对百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做一次全面回顾与梳理。

王立平与新书《百年乐府》王立平与新书《百年乐府》

2023年12月31日,王立平在北京西山曹雪芹纪念馆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栏目组采访,再次讲述《红楼梦》的音乐创作秘诀与过程。

主要作品

编辑

代表作品

类型

名称

纪录片音乐

《潜海姑娘》《海港之歌》

故事片音乐

《少林寺》《晚清风云》(香港)

电视连续剧音乐

《红楼梦》《聊斋》《徐悲鸿》《李大钊》《花木兰》《火烧阿房宫》

创作影视歌曲

《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太行颂》《飞吧鸽子》《少林寺》《牧羊曲》《大海啊故乡》《驼铃》《枉凝眉》

摄影

《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

图书

《百年乐府——中国近现代歌曲编年选》

参考资料

音乐会作品

作曲家王立平,音乐指挥家、国家一级指挥张列、节目主持人晁煜及新疆爱乐乐团、新疆移动全球通会员之声合唱团共同演绎了“安利慈善音乐会——二十一世纪华人经典王立平作品音乐会”。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碧霞倾情献唱,她的演唱赢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音乐作品大家耳熟能详,其中的 《枉凝眉》《红豆曲》《葬花吟》等风格各异而又主题鲜明的插曲,道出红楼儿女的爱恨情愁,被人们称道。当晚音乐会演出的都是作曲家王立平几十年来创作的经典音乐作品。音乐会上半场,新疆各族观众欣赏到的是大家熟悉的电影《少林寺》主题歌《少林寺》和插曲《牧羊曲》、电视片《哈尔滨的夏天》主题歌《太阳岛上》等作品;下半场,演出的是《红楼梦》序曲(合奏)、《枉凝眉》《紫菱洲歌》《晴雯歌》《红楼梦》组曲、《题帕三绝》《分骨肉》等歌曲,其中《葬花吟》是压轴曲目。当王立平和吴碧霞携手为大家演唱最后一曲《大海啊故乡》时,整场晚会被推向高潮。

吴碧霞(左)与王立平携手登台表演吴碧霞(左)与王立平携手登台表演

综艺节目

播出时间节目名称
2017-1-7 向经典致敬

创作特点

编辑

王立平多年来创作了大量影视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个性,且词曲兼长。所创作的许多歌曲优美动听、情深意切,富于哲理和文化品味,雅俗共赏,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个人生活

编辑

王立平从小喜爱摄影。1976年,在“四五运动”中拍摄大量珍贵历史镜头,其中《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获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颁发的“四五运动优秀摄影作品一等奖”和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四十年摄影艺术展览优秀作品奖”,入选“二十世纪华人摄影经典”。

社会活动

编辑

2022年7月11日,王立平参加“听见彼此”海洋音乐会并和小朋友们共同弹唱演绎《大海啊故乡》。

社会任职

编辑

时间

职务

2004年

第六届中国音乐协会副主席

2002年

第十一届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99年

第五届中国音乐协会副主席

1998年

第九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

1997年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

1995年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

1994年

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

1993年

改任中国电影乐团艺术指导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2年

中国电影音乐学会会长

1991年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

1988年

第七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5年

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红楼奇缘

编辑

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港台流行歌曲涌入内地,歌曲旋律飘荡在城市乡村,充斥着人们的耳朵。而此时,最早借鉴流行音乐创作方式的王立平,却在思考如何继续弘扬民族音乐的精华。

王立平坦言自己是个“红迷”,他曾说,经历过磨难再读《红楼梦》,让他深陷《红楼梦》当中 。1982年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王芝芙找到王立平,透露央视正在筹拍电视剧《红楼梦》,她的爱人王扶林担任导演,问他是否有兴趣为《红楼梦》作曲。之后在跟央视相关领导、红学家、编剧等十多个人交流中,王立平分享他对《红楼梦》原作的认知和对《红楼梦》音乐的构想,总结《红楼梦》的音乐基调应该遵循八字方针:“满腔惆怅,无限感慨。”他的诠释得到众人肯定。几天后,王立平就被导演邀请加盟《红楼梦》电视剧创作团队,成为进组第一人。

《红楼梦》音乐创作的成功,王立平表示:为《红楼梦》作曲,哪怕是天才,也不太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期打磨。像我这样才华中等偏上一点的人,更得要付出加倍努力才能写好。《红楼梦》里所有人物形象、服饰家具、诗词歌赋都在曹雪芹笔下描述得很清楚,唯独没有提到音乐。要作曲就需要“无中生有”创造一种全新的、能够反映《红楼梦》史诗性宏大叙事、表现曹雪芹对社会文化独特思考的音乐语汇。可以说,给《红楼梦》作曲是我一生花力气最多、费功夫最多、动感情最多、写得最苦最累的一次。创作的四年半,我一天好日子都没过过,但也是写得最过瘾的一次。《红楼梦》的谱子写好记下来后,就再也没改过一个音。

关于《葬花吟》王立平说:《葬花吟》写一年九个月,这改变我的后半生。因为《葬花吟》是另一首主题曲,这首52句的长诗,是“最难最不顺”的一首,我想不通,黛玉为什么能得到作者的情有独钟,每天读,终于想通是因为她最聪慧最明白,所以她的痛苦最深。又因为向王扶林提一个要求:不与别人合作。所以真正落笔之时,他才感到作曲要“无中生有”的焦虑,我感到这是自己最胆大妄为的一次。为《红楼梦》创作歌曲让王立平常常提问自己曹雪芹写书时会想要什么样的音乐,但最终搜索枯肠也不得要领。

在讨论选词的时候有人建议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还有人建议用《好了歌》。但王立平都觉得不妥,说:前者太虚,后者又太出世。最终王立平静下心来又读书,最终建议用《枉凝眉》,说到:既勾勒宝黛爱情的主线,又预示悲剧的结局,而且这首词一唱三叹,字字有情,可入乐又可唱。这得到导演和红学家、编剧的一致认同。在那时候“时间就是金钱”效率至上的环境中,王立平顶住压力制作歌曲,坚持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态度,是保证歌曲质量的关键。

1984年2月,《红楼梦》在北京试拍,9月正式开机。王立平把自己倾尽心血写出的《序曲》和《枉凝眉》交到剧组。《序曲》,他用古筝开头,女声婉转,再带出琵琶、扬琴、二胡等创作,剧组听过回应是马上录制成磁带,在演员的学习班上播放,带动所有人进入角色。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难道不就是天问?”王立平瞬间想起读中央音乐学院时,每个星期听文怀沙先生古典文学课上讲到的屈原。他的“突发奇想”竟得到红学家们的集体认可,因为曹雪芹的思想来源就和屈原有密切关系。

舍明星挖掘业余歌手陈力也是重要一环,王立平表示写出来的曲子没有人来唱也是一个问题,但是找谁唱又是个问题,他觉得用现成的名家肯定不行,会因为很有个性,让曲子有他的风格而失去曲子本身的样子。最终王立平选择业余歌手陈力来试录主题歌想法告诉导演王扶林,没想到王扶林一脸平静,当即同意。事实上,王立平不是异想天开,他在长春一次联欢会上发现陈力,并找她试录过两首歌。觉得她的声音纯净、有相当的京剧基础,虽未接受过声乐专业训练,但有很好的歌唱天赋和乐感。连录音棚都没进过的业余歌手,完全被王立平带上专业歌手之路。从视唱练耳等基本功开始,每一个字、音、虚实、停顿、拖腔,都由王立平一点一滴精心设计。以致另一位音乐家施光南曾说王立平:“你只是借人家一个嗓子。”为让陈力安心待在剧组并且更好地理解创作,王立平甚至让王扶林给她安排一个饰演厨娘柳嫂的角色。

在《红楼梦》作曲中,王立平运用 “宫商角徵羽”的音律,古筝、琵琶、竹笛、二胡等多种中国传统乐器,以典型的中国艺术语言,创作出最具中国风格的悲吟与叹息。王立平说:我觉得要广大的老百姓要能够更理解《红楼梦》,不能用已经有的作品来说,所以它需要一种全新的语言,所以我花4年的时间去寻找关于《红楼梦》的,只有《红楼梦》应该特有的音乐的方言去写,这就写的很痛苦,但是我觉得这个时代在发展,我们的艺术要想前行,一定要有深度、有高度,只是浅尝而止的做不到 。王立平和剧组主创人员一样,倾尽所有,只是为筑起一道高墙,让后人知道,超越并不容易。

王立平与红楼梦王立平与红楼梦

人物评价

编辑

王立平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评)

王立平从小就立志要做音乐家、13岁被收入中央音乐学院的他,撬动自己所有的天赋、才华和情感,独创一套迄今为止传唱度最高的“《红楼梦》音乐方言”,浇筑一道后人难以跨越的高墙。 (广州日报 评)

王立平一生为音乐赋形,音乐融入他的生命,为人民创作成为他一生的使命。不只是写一首好词、谱一首美曲,他想要为中国音乐拓开一条路、撑起一张帆。 (光明日报 评)

下一篇 薛永年

上一篇 刘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