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熹年 编辑
傅熹年,男,1933年1月2日生于北京,祖籍四川省江安县,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历史学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
傅熹年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58年至1970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北京)工作;1970年至1975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建设委员会第七工程局第五工程公司(甘肃天水)工作;1975年至1983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建设委员会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情报研究所建筑历史研究室工作,担任技术员;1983年至2000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工作,担任高级建筑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傅熹年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重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设计规律 。
中文名:傅熹年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33年1月2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
祖籍:四川省江安县
傅熹年
1956年,傅熹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
1956年至1957年,在清华大学协助梁思成教授进行《北京近代建筑史》研究。
1958年至1970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北京)工作 。
1961年至1963年,参加浙江民居和福建民居的调查研究。
1963年至1965年,协助刘敦桢教授进行《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编写工作。
1970年至1975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建设委员会第七工程局第五工程公司(甘肃天水)工作。
1975年至1983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建设委员会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情报研究所建筑历史研究室工作,担任技术员。
1983年至2000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工作,担任高级建筑师 。
1983年至1989年,在全国书画鉴定小组工作。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3年8月21日,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
科研成果
科研综述
傅熹年
1989年以后,傅熹年主编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中第二卷《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史》。由于此期遗存实例极少,傅熹年将实例与大量文献史料和考古发掘成果三方面互证,并利用外域资料为参证,整理、推证出该时期建筑的基本面貌、技术发展水平和发展脉络等情况。
1994年起,傅熹年承担建设部科技司下达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组布局、单体建筑设计手法和构图规律研究》专题研究,重点对形成中国古代独特建筑体系并能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规划设计手法进行探索。通过研究大量实例并分析实测图及数据,揭示出古代除文献中已有记载的单体建筑设计以材分为基本模数外,还存在着运用扩大模数控制规划设计的方法。如在都城和城市规划中以宫城和里坊、街区为面积模数,在大建筑群组布局中以主院落为面积模数,在单体建筑设计中以檐柱高为扩大模数等。又发现除在院落布局中置主体建筑于地盘几何中心的重要特点外,还存在着在宫殿、坛庙、寺院、邸宅等多院落的大型建筑群组的规划布局中,使用方格网为布置基准,用为有一定宽容度的共同面积模数,以控制不同院落间和建筑物间的相互关系、保持尺度上的和谐等规划设计手法。此外,傅熹年还探索出日本九世纪以前建筑设计中运用模数的特点和规律,作为研究南北朝末年至唐代建筑设计手法和规律的旁证参考,把对中国古代在规划设计中较成熟运用模数的认识前推了约三百年,阐扬了中国古代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法上的先进性 。
傅熹年
傅熹年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书画史研究。他参加了全国书画鉴定小组,鉴定了全国公藏的古代书画,在工作成果《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中,对大量藏品签署了鉴定意见。对中国国内、国外所藏若干重要古代名画进行重点考辨研究,撰有研究论文十余篇,编为《傅熹年书画鉴定集》出版。主编了《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中的《两宋绘画·上、下》和《元代绘画》共三卷 。
科研项目
1989年后,傅熹年承担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项目《中国建筑史的研究》。
1994年,完成专著《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科技司专题研究 。
学术著作
傅熹年手绘唐大明宫
1、傅熹年.当代中国建筑史家十书 傅熹年中国建筑史论选集.辽宁美术出版社.2013.
2、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3、傅熹年.傅熹年书画鉴定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
4、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2卷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8、傅熹年绘.古建腾辉 傅熹年建筑画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9、傅熹年.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 绘画编 4 两宋绘画 下.文物出版社.1988.
10、傅熹年.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 绘画编 5 元代绘画.文物出版社.1989.
11、傅熹年.古建撷英 傅熹年建筑画选.文津出版社.2019.
12、傅熹年.中国书画鉴定与研究 傅熹年卷.故宫出版社.2017.
13、傅熹年.中国科学技术史 建筑卷.科学出版社.2017.
14、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北京出版社.2016.
15、傅熹年.大家小书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北京出版社.2016.
16、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上 第2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17、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18、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下 第2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19、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管理和建筑等级制度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0、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傅熹年.社会人文因素对中国古代建筑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1、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2卷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2、傅熹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2008.
23、傅熹年.中国美术全集 5 绘画编 两宋绘画 下.文物出版社.2006.
24、傅熹年.建筑论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25、傅熹年.古玉掇英.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95 .
学术论文
截至2016年2月,傅熹年发表论文60余篇 。
傅熹年书法
2、傅熹年.中国古代园林. 美术大观.2015,(3):95-100.
3、傅熹年.中国古代礼制建筑. 美术大观.2015,(6):96-99.
4、傅熹年.真正的同学大师. 世纪.2012,(5).
5、傅熹年.傅熹年院士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科技奖励.2012,(12):79-80.
6、傅熹年.情系善本的古籍版本专家——怀念冀淑英先生. 版本目录学研究.2012,(0):17-20.
7、傅熹年.真正的国学大师. 世纪.2012,(5):19.
8、傅熹年.介绍故宫博物院藏抄本《营造法式》.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1,(0):17-19.
9、傅熹年.重印陶湘仿宋刻本《营造法式》序.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1,(0):14-16.
10、傅熹年.在“著名学者藏书家傅增湘先生逝世六十周年纪念展”开幕式上的致辞. 版本目录学研究.2010,(0):13-14,3-12.
11、傅熹年,钟晓青.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管理和建筑等级制度研究. 建设科技.2014,(C1):26-28.
12、傅熹年.翁万戈先生所藏书画介绍. 紫禁城.2008,(11):86-88.
13、傅熹年.深切怀念启功先生. 中国书画.2005,(8):129-130.
14、傅熹年.《晋东南古建筑考察记》序. 建筑学报.2005,(6):67.
15、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外观设计手法初探. 文物.2001,(1):74-89.
16、傅熹年.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及其陵园规制的研究. 考古学报.1980,(1):97-118,161.
17、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外观设计手法初探. 造型艺术.2001,(4).
18、傅熹年.福建的几座宋代建筑及其与日本鎌仓“大佛样”建筑的关系. 建筑学报.1981,(4):68-77.
19、傅熹年.关于唐宋时期建筑物平面尺度用“分”还是用尺来表示的问题. 古建园林技术.2004,(3):34-38+41.
20、傅熹年.日本飞鸟、奈良时期建筑中所反映出的中国南北朝、隋唐建筑特点. 文物.1992,(10):28-51.
21、傅熹年.披荆斩棘 独树一帜 文物学家王世襄先生的学术贡献. 世纪.2004,(1):34-37.
22、傅熹年.唐长安大明宫玄武门及重玄门复原研究. 考古学报.1977,(2):131-160.
23、傅熹年.中国古代院落布置手法初探. 文物.1999,(3):66-83.
24、傅熹年.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 文物.1973,(7):30-49.
25、傅熹年.论几幅传为李思训画派金碧山水的绘制年代. 史学情报.1984,(3):66-67.
26、傅熹年.记先祖藏园老人与北京图书馆的渊源. 国家图书馆学刊.1997,(3):49-52.
27、傅熹年.浅谈做书画鉴定工作的体会. 文物.1996,(11):39-51+1.
28、傅熹年.元大都大内宫殿的复原研究. 考古学报.1993,(1):109-153.
29、傅熹年.弘扬华夏古建筑文化的鸿篇巨制:《中国古建筑大系》评价. 中国图书评论.1996,(4):38.
30、傅熹年.赵佶《瑞鹤图》和北宋汴梁宫城宣德门. 荣宝斋.2001,(2):170-177.
31、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外观设计手法初探. 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2001,(4):51-51.
32、傅熹年.试论唐至明代官式建筑发展的脉络及其与地方传统的关系. 文物.1999,(10):81-93.
33、傅熹年.元人绘《百尺梧桐轩图》研究. 文物.1991,(4):71-80.
34、傅熹年.弘扬华夏古建筑文化的鸿篇巨制--《中国古建筑大系》评介. 中国图书评论.1996,(4):38-39.
35、傅熹年.参观静嘉堂文库札记(上). 书品.1991,(1):52-58.
36、傅熹年.访美所见中国古代名画札记(上). 文物.1993,(6):89-95.
37、傅熹年.中国历史建筑遗产保护面面观. 小城镇建设.2002,(8):2-4.
38、傅熹年.永乐宫壁画. 文物.1957,(3):29-33.
39、傅熹年.记北京的一个花园. 文物.1957,(6):13-19.
40、傅熹年.中国古代的建筑画. 文物.1998,(3):75-94.
41、傅熹年.论几幅传为李思训画派金碧山水的绘制时代. 文物.1983,(11):76-86.
42、傅熹年.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建筑遗址初探——周原西周建筑遗址研究之一. 文物.1981,(1):65-74.
43、傅熹年.唐长安明德门原状的探讨. 考古.1977,(6):409-412.
44、傅熹年.对含元殿遗址及原状的再探讨. 文物.1998,(4):76-87+1.
45、傅熹年.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建筑遗址初探——周原西周建筑遗址研究之二. 文物.1981,(3):34-45.
46、傅熹年.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北宋建筑. 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2):50-61,3.
47、傅熹年.中国古代的建筑画. 造型艺术研究.1998,(2).
48、傅熹年.北宋汾阴后土祠鸟瞰图. 考古.1963,(5):289.
49、傅熹年.参观静嘉堂文库札记(下). 书品.1991,(2):56-61.
50、傅熹年.隋唐长安洛阳城规划手法的探讨. 文物.1995,(3):48-63,1.
51、傅熹年.关于“展子虔《游春图》”年代的探讨. 文物.1978,(11):40-53.
52、傅熹年.访美所见中国古代名画札记(下). 文物.1993,(7):73-81.
53、傅熹年.记顾铁符先生复原的马王堆三号墓帛书中的小城图. 文物.1996,(6):49-55.
《建筑史论文选》
55、刘致平,傅熹年.中国古代住宅建筑发展概论(续). 华中建筑.1985,(1):49-56.
56、刘致平,傅熹年.中国古代住宅建筑发展概论(续). 华中建筑.1984,(4):58-68.
57、刘致平,傅熹年.麟德殿复原的初步研究. 考古.1963,(7):385.
58、刘致平,傅熹年.中国古代住宅建筑发展概论(续). 华中建筑.1985,(3):37-43.
59、刘致平,傅熹年.中国古代住宅建筑发展概论. 华中建筑.1984,(3):57-67.
60、杨鸿勋,傅熹年.优秀的古典建筑之一——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建筑学报.1957,(1):49-53.
61、刘致平,傅熹年.中国古代住宅建筑发展概论(续). 华中建筑.1985,(2):46-50 .
成果奖励
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项目 |
2010年 | 中国出版政府奖 | 《中国古代建筑史》(共5卷) |
2009年 |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 《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 |
2003年 |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
1980年 | 中国国家建工总局优秀科研成果奖 一等奖 | 《中国古代建筑史》(共5卷) |
人才培养
傅熹年在多年建筑史研究中,曾指导过年轻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张永和,青年时期曾因父亲张开济介绍而受到傅熹年在建筑画上的引领和点播 。收藏家朱绍良则得益于傅熹年手把手教会的一些对古代书画界画、文人绘画、宫廷绘画还的区别鉴赏方法。
荣誉表彰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傅熹年“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证书 。
1994年,傅熹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起止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88年4月至199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学术任职 |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 |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 |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 | |
北京市政府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专家顾问组成员 | |
文化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 |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顾问 | |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顾问 | |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员 | |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总建筑师 | |
北京旧城风貌保护与危房改造专家组组员 | |
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顾问 | |
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 | |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常务委员主任委员 | |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1992年改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员 |
藏园群书经眼录
作者名称 傅熹年
作品时间2009-04
古建撷英
作者名称 傅熹年
作品时间2019-1-1
古玉掇英
作者名称 傅熹年
古玉精英
作者名称 傅熹年
作品时间1989-11
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作者名称 傅熹年
作品时间2004-5
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
作者名称 傅熹年
作品时间2008-10
傅熹年中国建筑史论
作者名称 傅熹年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作者名称 傅熹年
作品时间2015-8-1
中国美术全集
作者名称 傅熹年
作品时间2015-5-1
中国书画鉴定与研究
作者名称 傅熹年
作品时间2014-3
查看更多书籍
家庭背景
傅熹年的祖父傅增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藏书家、清代翰林,曾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傅增湘身后留下2万余件古玉、藏书等文物。由于傅增湘留下的众多文物,傅增湘的后人打起了官司,被称为“新中国最大析产纠纷” 。
收藏纠纷
傅熹年
从1971年11月29日开始,北京市西城区政府有关部门开始清退“文化大革命”时期抄家而得的傅家财物,到1989年8月3日全部清退完毕,共发还傅家财物17885件24箱13捆1匣,其中不仅有古书、古家具还有古玉近1000块,大部分财物有名称有编号 。
家族的巨额遗产,引出了法律纠纷。此案原告是傅增湘三子傅定谟的子女,以傅定谟的女儿傅钰年为首;被告是傅增湘长子傅忠谟的儿子傅熹年为首。
早在1983年,傅钰年等就曾起诉了堂兄傅熹年,1985年此案撤诉 。
在2004年的“瀚海秋季拍卖会”上,傅家家藏的红山文化玉龙形钩拍得253万元的高价,红山文化黄玉兽首虫身坠的成交价则是132万。家藏古玉的天价拍卖让傅家后辈关注并疑惑重重,认为傅忠谟一方的子女隐瞒了祖父留下的大量祖产,于是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析产并分割这些祖产。自1983年首次起诉至2010年,析产纠纷历经27年悬而未决。2009年2月6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法院判定傅增湘的图章40枚、傅增湘日记、手稿由傅钰年和傅熹年两方9人共有,由傅熹年保管。判决后傅钰年兄妹4人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2010年8月11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
傅熹年从业数十载,数万张建筑手稿、上百万字的学术论著,傅熹年从未停下脚步,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类型的建筑研究项目中,用画笔和文字记载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变迁 。(《中国科学报》评)
傅熹年从事古建筑研究六十余年,经历了新中国建筑史学科发展的全过程,他对于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表现出一位资深学者的深思熟虑,对今后建筑史学的发展也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图书评论》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