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运生 编辑

中国当代画家

袁运生袁运生

袁运生,1937年4月4日出生于江苏南通,中国当代画家 ,其主要壁画作品有《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红+蓝+黄=白?—关于中国两个神话故事》《人类寓言》《夫子琴思》《万户飞天》等,主要绘画作品有《殉道者》《孤独》《涩笔》《搏》《追—末班车》《乐》等。

袁运生于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1962年—1980年,任职于吉林省长春市工人文化宫 ;1980年,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油画系;198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1992年,创作作品《“胜利者”》;2001年,在北京举办“从中国出”袁运生绘画作品展;200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2008年,创作作品《千年土地翻了身》 ;2014年,在北京中间美术馆举办个展“第三条路—袁运甫袁运生绘画作品展” ;2017年4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走向文明的自觉——袁运生艺术展” ;2019年,在北京举办个展“生命的赞歌”;2023年4月,在江苏南通美术馆举办“回到南通”——袁运生艺术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袁运生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南通

出生日期:1937年4月4日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职业:画家

代表作品:《泼水节——生命的赞歌》《敲象脚鼓的男人》

人物经历

编辑

1937年4月4日,袁运生生于江苏南通。

1955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中学。

1961年,创作油画作品《运粮》。

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

1962年—1980年,任职于吉林省长春市工人文化宫。

1978年,在云南省博物馆举办个展“白描写生画展”。

1979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另参加首都机场《生命的赞歌——欢乐的泼水节》壁画创作。

1980年,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油画系。

1981年,创作作品《殉道者》。

1982年,在《美术》发表文章“魂兮归来——西北之行感怀”。

1982年—1988年,先后任教于美国塔夫茨大学、麻省大学、斯密斯学院、哈佛大学。

1983年,为波士顿塔夫茨大学创作壁画《红+蓝+黄=白(中国的两个神化故事)》。

198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

1985年,创作作品《天祭》。

1988年,在纽约做职业艺术家。

1991年,在美国纽约举办个展“袁运生近作展”。

1992年,创作作品《“胜利者”》。

1993年,在北京举办个展“袁运生画展”。

1996年,创作作品《狂热的线条》;9月,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画室主任、教授。

2001年,在北京举办“从中国出发”袁运生绘画作品展。

200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2005年,创作壁画作品《夫子琴思》和《万户飞天》。

2008年,创作作品《千年土地翻了身》。

2010年,在德国爱沙芬堡举办“熟饭乎?——袁运生个展”。

2014年,在北京中间美术馆举办个展“第三条路—袁运甫袁运生绘画作品展”。

2017年4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走向文明的自觉——袁运生艺术展”。

2019年,在北京举办个展“生命的赞歌”。

2023年4月,在江苏南通美术馆举办“回到南通”——袁运生艺术展。

袁运生

个人生活

编辑

家世背景

袁运生出生在南通寺街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中学教员,精通经史,擅长诗词。三位姑母,都是南通20世纪初的第一代师范学生。袁运生的哥哥是教育家、科学史家袁运开,画家、 教育家袁运甫。

主要作品

编辑

绘画作品

创作时间

作品名称

作品类型

作品规格

1962年

《水乡的记忆》

-

243cm×245cm

1962年

《水乡的记忆》

油画小稿

23cm×29cm

1974年

《抽烟斗的老农》

纸本炭笔

73cm×37cm

1974年

《延安写生》

白描长卷

68cm×404cm

1977年

《紫丁香》

布面油画

110cm×90cm

1978年

《敲象脚鼓的男人》

白描

68.5cm×78.5cm

1978年

《坐着的傣族妇女》

白描、纸本

135cm×60cm

1978年

《云南风景》

纸本钢笔

27.2cm×79cm

1978年

《傣女一般像》

毛笔宣纸

68cm×95cm

1979年

《泼水节——生命的赞歌》

壁画

340cm×2100cm

1979年

《生命的赞歌——泼水节》

纸本钢笔

55cm×486cm

1980年

《心曲之一》

纸本彩墨

102cm×100cm

1981年

《殉道者》

墨、麻布

198cm×188cm

1981年

《神兽》

瓷盘画

26cm(直径)

1981年

《茂陵石狮速写》

纸本水墨

99cm×64cm

1981年

霍去病墓老人与熊写生》

纸本水墨

50cm×80cm

1981年

《霍去病墓石兽》

纸本水墨

66cm×99cm

1981年

《茂陵石狮重墨速写》

纸本水墨

100cm×64cm

1981年

《霍去病墓石牛侧面写生》

纸本水墨

65cm×93.5cm

1981年

《茂陵石狮速写》

纸本水墨

63cm×99cm

1981年

《茂陵石狮速写》

纸本水墨

64cm×99cm

1981年

《麦积山北魏坐佛写生》

纸本水墨

132.5cm×67.5cm

1982年

《黑色抽象》

纸本水墨

138cm×70cm

1984年

《渔民》

布面油画

240cm×260cm

1984年

《插队》

布面油画

85cm×110cm

1985年

《变相图之三》

纸本水墨

174cm×192cm

1985年

《圈子内外》

纸板素描

51cm×76cm

1986年

《世事万变不拘》

丝质壁挂

210cm×1100cm

1990年

《心序》

纸本水墨

274cm×136cm

1991年

《三个枪手》

油蜡、色彩、蛋、墨、麻纸

180cm×380cm

1991年

《咤》

纸本水墨、综合材料

135cm×205cm

1991年

《遇见唐吉坷德》

纸本水墨

135cm×205cm

1991年

《见·山》

纸本水墨

180cm×193cm

1991年

《道源》

纸本水墨

150cm×250cm

1991年

《对话》

纸本水墨、综合材料

135cm×205cm

1991年

《眺望远方》

纸本水墨

70cmx136cm

1991年

《峭壁旁的呼唤》

纸本水墨

136cmx136cm

1996年

《乐》

油蜡、色彩、蛋、墨、麻纸

240cm×240cm

2006年

《卖马》

纸本水墨设色

144cm×367cm

2006年

《寻踪》

纸本水墨

144cm×367cm

2008年

《千年土地翻了身》

麻布油彩

240cm×260cm

2009年

《始祖像》

麻布油彩

200cm×180cm

2012年

《嫁新娘》

纸本水墨设色

150cm×787cm

2012年

《大

麻布油彩

250cm×180cm

2012年

《驱鬼图》

水墨、纸本水墨

144cm×367cm

2013年

《大家和睦相处》

纸本水墨 

145cm×368cm

2013年

《风一样的行者》

纸本水墨

145cm×367cm

2013年

《旷野之歌》

纸本水墨

145cm×368cm

2013年

《画外之人》

纸本水墨

145cm×367cm

2015年

《愿》

布面油画

180cm×250cm

2016年

《八路军来了!我们去迎!》

麻布水墨

200cm×300cm

2016年

《海边太极》

麻布油彩

250cm×600cm

2016年

《汉高祖入关图(赵伯驹)》

麻布、木炭

250cm×600cm

2018年

《风景》

布面油画

240cm×560cm

2018年

《江源》

布面油画

400cm×400cm

专著文集

时间

作品名称

出版社

1979年

《云南白描写生集》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

《幸福的泼水节》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8年

《中国素描经典画库·袁运生素描集》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1年

《中国名画家精品集·袁运生》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7年

《走向文明的自觉,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袁运生》

文化艺术出版社

-

《运生素描》

河北人民出版社

创作特点

编辑

艺术综述

袁运生的艺术生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1982年赴美国之前可以被视为传统艺术、学院艺术和现代艺术启蒙的并置时期;1982年至1996年在美国接受抽象表现主义、行动绘画的影响,开始创作大尺幅的与中国传统绘画有内在关联的综合材料作品,是融合时期;1996年返回中国后,尝试在中国传统雕塑、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非书画系统”的视觉空间中寻求灵感和新启发的独造时期。并置、融合和独造三者相互依存,层层推进。通过展览我们能够感受到其内在文化经验和思想经验的丰富性。

袁运生在融合时期吸收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影响时,是在西方借用东方之后的再借用。根植于袁运生内在的中国文化经验,与其个人的性情和文化理想,毫无罅隙地完美融合在一起,最终越过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走向自我完善。

袁运生的早期作品体现了他对于中西艺术的比较思考。1978年,袁运生有机会到云南写生,他画云南妇女像,就象那些云南妇女们一针一线在绣花,画面中的每一根线条,都连绵不断,气息平和,充满了对生活和生命的喜悦。在这些白描作品中,袁运生充分运用了他早年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线的表现技巧,对于平面物象的组织和结构,疏密有致,松紧有度。

创作构思

袁运生在创作构思中,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一直是其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这也令其绘画中充满了变幻莫测的构成关系和叙事线索。袁运生一直在画面中塑造着接近远古洪荒时代中的元神形象。他孜孜以求的是在精神维度和语言表现力上的碰撞。

绘画语言

袁运生通过用绘画的语言传达了这种“生命情景”正在进行的转变,利用对历史与现实并置的生存状态,表达他对与生命个体在社会中所肩负的责任。在他的绘画中,观念的焦点并不是仅仅是体验和感知问题,而是试图去创造新环境下产生的可见的艺术文本,用绘画的方式全力揭示民族、国家的普遍状况,呈现全球文化、经济可能存在的远景。

技法革新

对袁运生来说,他的方式是将油画的现代主义传统引入到水墨之中,更准确地说,用抽象表现主义的风格来使用水墨。或者说,他激活了水墨的另一面,它看到了水墨这种传统形式和现代绘画的相通一面。这种结合有内在的合理性。他不是在改造水墨,而是激活水墨,让水墨这种传统形式和现代艺术共振。除了要去发明一种新的水墨风格之外,还要去寻找一种新的讨论生命的绘画形式。灵活的水墨材质和流动的生命感觉也许有一种自然的联系。将水墨从固定程式中解放出来,让它更自然地涌动,不是正合生命内在的多样性繁殖吗?

袁运生在1980年代后期的这种表现主义风格的绘画,包含着能量和蛮力。袁运生激活了水墨固有的流动性和渗透性,他绝不对之进行抑制、修饰和编码,它让这种能量和强力在纸面上肆意地涌动,在各个方向上繁殖,奔突、伸展。它们如此之强劲,相互挤压和撞击,仿佛时刻要冲出画外,冲向纸的边缘,画面因此显得饱和而凌乱,这些画纸仿佛时刻准备被画笔所揉碎。这些画只显示能量,而不显示信息;只展示线条,而不固定形象;只在没完没了的运动,而没有片刻的宁静。这些跃动的盲目力量,将人体撕成碎片,碎片般的人体局部和器官在画面上隐隐约约地碰撞、挤压、缠绕、推搡和坠落。这些碎片化的身体在不停地分解,也在不停地重组,它们脱离了原有的位置和功能,又在尝试新的功能和位置。身体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失去了稳定性,破除了有机感,也剔除了情感,历史和文化的包裹,而完全还原为一股内在性的力。

白描作品

袁运生的白描作品,深得中国传统线描的精髓,袁运生赞成石涛“一画论”的观点,“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于袁运生来说,无论画面的视觉形态多么复杂甚至在外人看来有些混乱,但其中一定要有一个整体思路,积累素材后要有自己全新的构思,重新创造,这样才能既不与古人相同,也不与令人相似,更不会重复自我。袁运生的钢笔画,可以划入他的白描系统,只是工具的不同,他用钢笔画出了云南的云和云下的傣族村寨。而其中植物的写生,又如同版画的刀法,以粗细不同的笔触组织出茂密的画面,深得中国绘画构图的要求。

线条运用

袁运生作品中的抽象元素——“线”,来自于他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即使是大幅的油画,他也不太强调色彩的塑造,而是突出线条的表现力。

早在1962年的毕业创作《水乡的记忆》中,袁运生无论是素材稿,还是最终的创作,都强调了线描的塑形功能。这里的线条不仅是对象的轮廓,本身也是形态结构的一部分,它支撑着整个画面结构,并赋予它一种独特的生命意象。这里的线条不单是轮廓线的功能,它本身亦构成了一个生命体。

袁运生作品

获奖记录

编辑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2018年

中央美术学院杰出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

人物评价

编辑

“袁运生是中国美术界的良心。在这个营营苟且、追名逐利的时代,他是少数坚持理想、不入时流的艺术求道者的突出代表,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少有的具有大师气质的人物。和那些世故圆滑、安于现状、不思变革的庸碌之辈相比,袁运生这样的‘性情中人、稀有动物’(陈丹青语)弥足珍贵。”(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评)

“他(袁运生)不是空谈,是认真做学问,在中国从事现代性的研究。”(油画艺术家、教育家靳尚谊评)

“袁运生是南通籍书画家的杰出代表,是对中国现代美术史产生重大影响的艺术大家。”(时任南通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沈雷评)

“他(袁运生)就像唐吉·诃德。他是一个英雄主义者,他长得就像英雄。是个让我尊敬的一个堂吉·诃德。袁运生在走他认为所走的那条,能够巡回他的自尊和我们整个民族大美学的自尊这么一条路。”(画家、文艺评论家、美术教育家陈丹青评)

“在艺术上袁运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远行者,他是一个现代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画家、诗人范增评)

“袁运生是一位精神至上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展现出纯粹的精神属性;他的历程是坚守理想、讴歌生命的历程,他的作品类型很多,样式也很多,但贯穿他几十年创作的主题是生命;是文化寻根、精神守望的历程,他的学术视野非常宽广、文化学养十分深厚,但始终有自己清醒的文化认识;是倾注心血、教书育人的历程,他积极引导学生走向传统艺术宝库,鼓励学生为弘扬优秀艺术传统而努力,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为推动美术教育事业立足中国大地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画家、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评)

“袁运生是中国著名艺术家,在中国画坛具有重要影响力,他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一颗星,一颗能够代表艺术自由求索精神的星。他是总能够引起关注的画坛人物,更为可贵的是,他的艺术又总是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有着不断否定、不断开拓的顽强生命力。”(艺术家、策展人李垚辰评)

下一篇 张洹

上一篇 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