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野翔 编辑
王野翔,1957年8月生于江苏扬州,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人物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蒋兆和艺术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省美协人物画艺委会秘书长、江苏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省“333工程”学术带头人,文化部优秀专家。
中文名:王野翔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57年8月
毕业院校:天津美术学院
职业:画家
主要成就:江苏省国画院人物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出生地:江苏扬州
代表作品:《走进阳光》《明天》《丹青风流》等
出版专著:《王野翔画集》
王野翔个人照
王野翔,1957年8月生于江苏扬州。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人物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蒋兆和艺术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省美协人物画艺委会秘书长、江苏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省“333工程”学术带头人,文化部优秀专家。作品连续入选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并多次参加各类全国性展览,获金、银、铜、优秀作品等多种奖项。
王野翔古代人物作品
出版有《王野翔画集》、《王野翔工笔人物画》、《水墨收藏——王野翔卷》、《江苏省国画院精品画库*人物卷——王野翔作品集》《工笔人物画技法》。在《美术》、《中国画家》、《美术观察》、《国画家》、《中国画》、《美术界》、《艺术界》、《书画艺术》、《中国画研究》、《艺术状态》、《新水墨》和天津任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走进名家工作室《王野翔卷》等多种专业刊物专版介绍。
王野翔镜片人物作品
1982年作品《亲》获“建军50周年全军美展”优秀作品奖;
198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
1987年《银装》。《草地》入选“建军60周年全军美展”;
1991年《黎明》入选“建党70周年全国美展”,获江苏省一等奖;
1992年《走进阳光》入选“《讲话》发表55周年全国美展”,获江苏省优秀作品奖;
1992年《凉山雪晴》入选“全国青年国画家作品展”;
1993年《凉山月夜》入选“首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1994年《霜叶红于二月花》获“第八届全国美展”大奖,由中国文化部选送德国参加“当代中国画作品展”;
1994年《春风轻轻吹过》获中央电视台“新铸联杯中国画大奖赛”优秀作品奖;
1995年应邀参加江苏省美术馆“95仲夏提名展”;
1995年应邀参加中国画研究院“中国人物画创作研讨会”;
王野翔获奖作品
1997年《黄河之子》入选“第九届全军美展”;
1997年《山的女儿》入选“首届全国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
1998年《林散之先生》获江苏首届美术节银奖;
1999年《征途漫漫》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1999年应邀参加中国画研究院“世纪回顾99中国人物画创作研讨会”;
2000年《向阳坡》入选“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国际水墨画展’;
2001年《少奇同志在微山湖上》获“建党8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2002年《女儿沟》获“七彩世纪中国画大展”银奖;
2003年《下午茶》获“江苏现代水墨画大展“银奖;
2004年《阳光。白领》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2005年在江苏省美术馆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展出近百幅人物画作品;
2005年《青海行》系列
绘画是我自幼喜欢的事情,在十年浩劫文艺百花凋零的岁月中,我懵懂地开始了学习绘画的历程。恢复高考时,我已在部队服役,但进美术院校学习深造一直是我的梦想,最后终于如愿以偿,通过成人高考进入了天津美院。在学习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有才华的老师、同学,并观赏到许多古今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这使我的审美认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部队生活和创作的经历又为我的艺术实践提供了不同寻常的生活经验和精神储备,并且深深的影响到了我后来的创作。作为画家个体的我是多棱的,严谨中蕴含着诗性,朴实中暗藏着灵秀,内敛中发散着个性,谦和中支持着笃行,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激撞起的旋流,推动着我在艺术之旅中的迈进。我的创作理念是:立足本土文化,感受时代气息,贴近现实生活,吸收西方艺术中有益推进传统发展的因素,走融合发展之路。表达方式:工笔与写意并重、在写实画法中渗透写意情趣,谨严与轻松融合无间,既不故作高深,也不媚俗取宠,力求以朴实灵秀的绘画语言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我认识到:继承与创新是绘画创作取得成功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中国传统绘画是经过历代画家研究思考结合创作实践积累下来的丰富宝藏,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学习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时代经历的审美历程,提高我们对绘画发展的认识,从而在我们的创作中吸收精华、扬弃糟粕,使我们绘画的品格、境界得到提升,避免走弯路。继承传统应该是从宏观上去把握传统绘画的精神:一种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传统的魅力在于创造,传统因创造而得以延续。我们倘徉陶醉在历代画家所创造的经典作品里,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不能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评价传统,不能勇敢的给传统赋予一些新意,亦步亦趋的跟在古人后面,只在故纸堆中下功夫,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住传统的真谛。
王野翔现代人物作品
绘画是画家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笔墨只是一种表达的手段,所以在创作中不能本末倒置地把眼光只盯着某家某派的某种笔墨技法上。过份纠缠于笔墨的技术问题,会使我们忽视境界的提升和文化的追求。而从另一方面讲,成熟而又独特的笔墨对于中国画家来说,是个人风格确立的标志,笔墨的锤炼能够提升画家的艺术修养,凸显画家的精神气质,表现画家的艺术个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笔墨又不仅是表现的手段,也是追求的目标。
西方绘画的进入,使中国画的发展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学习与借鉴的空间,我热爱世界上所有优秀的绘画艺术作品,我相信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是通过付出代价而获得的。这些绘画作品之所以成功,必定包含了绘画作者的真知灼见、聪敏才智、激情、勤奋、自由、自信......因为生命活力的注入,所以能够不朽,我将真诚地接纳、拥抱并将其吸收进自己艺术的血脉之中。来源:新浪网
野翔艺术之路:海阔凭鱼跃
王野翔素描人物作品
野翔——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多么令人神往的天纵自由!充满着诗意的人名,令人浮想联翩。难怪一位做艺术评论的朋友,为画家王野翔写了一篇《野翔的天空》。
作为小学时代的老同学又兼日后的画友,我敢说自己颇为了解野翔为人的秉性。野翔其人与其名颇有反差——他处事谦和,与世无争,从不随心所欲,更不解衣盘礴。人到中年,眼中仍然透着童真的目光。他从艺多年亦如其人既不慕虚名,也不好高鹜远,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野翔早年学画以连环画入手,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他在连环画中所作的白描人物的衣纹,尤其是后脑勺上的根根发桩一丝不苟——仿佛预设了未来精工为体的创作之路。他曾应征入伍当文艺兵,从事过国画、油画、版画、年画、连环画等多画种的写实人物画创作。自从去天津美院深造,师从著名工笔人物画家何家英起,就将十八般武艺融为一体,专攻工笔与小写意人物画,这对他如今的发展可谓举足轻重。然而野翔自有个人的艺术眼光和追求,并不蹈袭乃师。
野翔人物画基本功扎实,画风同样也是朴实的。但他并不一味只重技艺,而是善于在写实画法中渗透着写意情趣,婉约笔调中参合了阳刚气息,朴实画风中流露出诗意美感……,
他既能以坚实之笔墨描写具有阳刚之气的男子汉,也能以幽婉之造型刻画柔美的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总之,野翔绘画虽然和他为人一样实实在在,但仍然透露着江南书画的灵性。也正因为此,使野翔的画既不似普通北方画家那样笃实凝重,也不象通常南方画家那样轻盈灵巧,而是谨严与轻松融合无间,朴实与灵秀相得益彰,正在形成他自己独到的风格。
野翔虽然执着地以人物画安身立命,但从不固步自封。从写实风到装饰风、新文人画风,从工笔到小写意,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手法的调整和风格的修正,他的近作《青海行》与《闲花淡淡春》,虽同为写实造型,但前者尝试着将几何构成与写意笔墨融为一体而独具匠心;后者则以舒缓婉转、亦工亦写的画法而别见清新。两种画法构成刚柔两种情调而相映成趣。人心浮躁的今日,“艺术家”们竞相攀比出风头,自吹自擂视为家常便饭,面不改色心不跳。象野翔这样潜心于绘事而从不自诩,却勇于不留情面进行自我批评的画家的确少见。正是基于从不知足的自知之明和自我审视,使得野翔拥有了不断超越自我的内趋力。我相信,凭着这股坚韧的毅力,文质彬彬的野翔将会坚守自己的心灵家园,并不懈地拓展艺术新天地。来源:新浪网
聂危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研究员。)
王野翔:矛盾中前行的朝圣者
王野翔画好、为人和善。在众多师友的评价中,他画风正、才艺强、腼腆宁静、不逾规矩。不过,就像大海一样,波澜不惊的海面下面往往蕴藏着汹涌澎湃的力量。走近王野翔,走进他的画语境界,你会发现,看似一个面的王野翔却是多棱的,严谨中藏着诗性,朴实中藏着灵秀,内敛中发散着个性,谦和中支持着笃行……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激撞起的旋流,便推动着王野翔在艺术之旅中的迈进。
成长在“文革”时期的王野翔从小醉心于美术,那是一个“喧闹”的年代,工具化了的美术已像一座杂草丛生的花园,纯粹而美丽的真艺术早被湮没其中。所幸,懵懂而渴求真知的他及时遇见了一批有着良好艺术素养的老师,老师们珍藏的精美图片资料,以及他们无保留传授的正确绘画方法,使得他如同得到了一根拐杖,顺利地踏上了艺术旅途的第一步。日后,他凭借着扎实的素描色彩基础和造型能力,又顺利地进入了他服役部队的美术创作班。熔炉一般的锻造,又使得他以全面的技能和完善的创作能力进入到了天津美术学院,这便为他日后的成功创造了一个眼界和技术的平台。
王野翔的学画经历,是对艺术之旅正确起步的提示。更重要的是,得到“拐杖”后要会将“拐杖”变成慧眼,慧眼才能辨别艺术创作的正确之路。这一点,他已经用成绩证实了。
从油画到版画,从连环画到中国画,在艺术处于不成熟阶段的他,什么都学。那后来,什么使王野翔真正决定了自己方向的呢?是机缘——对中国传统艺术内涵的认识、启发心智的老师的相遇,以及对中国艺术发展之路的思考,使得他选定了中国画;扎实的造型能力以及叙说性表达的意愿,又使他在工笔画领域里扎下了根;或许是对美的天然敏感,或许是画家何家英笔下的朴实、灵秀、纯真女子的感召,王野翔便把女子作为其种种美好情愫的寄寓对象。这便有了日后在全国大展中为他赢得荣誉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征途漫漫》等。然而,学院的正统规范却掩盖不了他血液中的率性与逸趣,耳濡目染、笔墨浸淫、扬州画派特有的写意精神、写意画所带来的书写的畅达与抒情的快意,使得他一时将林泉隐士的放达与从容引为艺术生活的话题和参照。
尽管多为正大题材表现的王野翔,常被圈里圈外看到“规矩”的一面,但多年写意画的笔墨驾驭和性情释放,使得他近乎于宗教般庄严、宁静、纯净的画面多了许多灵动、超然与雅致。
在‘万里写生’的路上,看到朝圣的藏民一步一叩拜地朝向圣地。不由让人想到:艺术信徒若能如此,何事不成?……”王野翔如此他问,也如此自问。朝圣的虔诚震撼着他,而他的震撼却感动着我。其实,追溯王野翔的艺术历程,便会发现,他也是一个虔诚的朝圣者,一个始终向着心中的圣地——艺术理想跋涉的艺术信徒。
或许,每一个从艺者都会有自己的理想,但要给宽泛而无形的理想找到一个“落脚点”,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因为,它既需要“判断选择”又需要“苦心笃守”。上世纪80年代,西方艺术思潮撞开中国久久封闭的艺术之门,瞬间,多元形态的冲击让很多艺术实践者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中国文化建设”的使命让王野翔有了明确而正确的选择——走传统之路,并进行了辛苦的实践。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艺术的发展再次带来机遇,只是商品意识的创作和物质培养的小资情调的语境,使得他再次“不自信”地“落伍”了。史诗感的中国画创作,是他近几年来的创作命题和追求。他认为,不该辜负这样一个奏响盛世华章的鼎盛年代,。
“真正的大艺术家决不会漠视国家大文化的价值……”采访中,看似腼腆随和的王野翔,他的眼中却始终有一种坚定得近乎倔强的光彩。他说他对“主旋律”这个词有很强的认同感,一个画家没有起码的民族意识,不把一个民族的气质和美感诠释表达出来,那么,这个画家即使再有个性特点,他的画也一定“大”不了,一定不会带来一种整体的共鸣。
这几年来,王野翔苦苦做着绘画以外的功课,他钻进了“精神与气质”的大命题中。他一改过去较为单纯的形态上的审美,而上升为内在生命价值的审美。因此,他创作了“国学大师”系列,祈望用自己的笔将代表中国气质的一代宗师的人格魅力,传递并影响到更多的国人,唤起大家对业已忘却的精神气质的重新审美。他还创作了“西行”路上的见闻。题材虽不宏大,但寻求内心神圣价值的意图还是显见的。
不管是工笔还是意笔,一笔一划地构筑精神的“航母”尤其是参与建设现代中国的文化“航母”,显然是艰难和辛苦的。但他依然心甘情愿地在痛苦中笃守,在痛苦中准备。
王野翔变了,他的画,降低了色彩的绚丽,偏离了女性的话题,疏淡了泉林的悠游,多出的是叙事和表达的厚度、高度与责任意识。王野翔又没有变,岁月之流和空间的跨越似乎都没有改变他一贯的谦和、儒雅、朴实和真诚。来源:新浪网
李蓉君(扬州日报编辑)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