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佩珠 编辑

当代最早的女雕塑家

邹佩珠邹佩珠

邹佩珠(1920年农历七月初七—2015年5月4日) 女,浙江杭州人。是当代最早的女雕塑家,已故画家李可染的夫人,1938年考入重庆国立艺专雕塑系,在校期间曾任学生会主席,积极参与民族解放运动和民主运动以及文艺活动。1944年毕业,1946年应徐悲鸿之邀任教北平艺专。在她的积极倡议和参与下,筹建了我国第一所雕塑工厂(即今中央美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室干部,从事教学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之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组的起草和定稿任务。作品有《彭雪枫烈士纪念碑雕像》、《抗日战争群雕》、《掷铁饼》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邹佩珠

外文名:Zou Peizhu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20年农历七月初七

逝世日期:2015年5月4日

毕业院校:重庆国立艺专雕塑系

职业:雕塑家

主要成就:倡议参与我国第一所雕塑工厂筹建

出生地:浙江杭州

代表作品:人民英雄纪念碑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起草和定稿

人物生平

编辑

邹佩珠邹佩珠

邹佩珠创作了众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首都体育馆休息大厅的大型浮雕运动员像、北京工人体育馆掷铁饼运动员像、安徽宿县烈士陵园和河南革命纪念馆的彭雪枫烈士纪念碑雕像等。邹佩珠是世纪老人中多才多艺的女艺术家,不仅仅在雕刻艺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在水墨丹青方面更是有着很深的造诣。她给清华建校90周年题词“笔性墨情”,皆以其人性为本。尤其在给孙毅将军的题词中充分体现了自己对书法的独特审美感受和学术尺度。欣赏邹老的各类书法作品时完全感觉不到这是一位85岁的老人所作,其作品有古韵而又不失现代气息。绘画方面邹佩珠老人也有着独特的创意,1983年她创作的《虾》被李可染称赞比他本人画得还好。而1975年老人所作的《雨后的苏州洞庭东山农舍小景》,也受到美术界人士的好评。

现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董事长、李可染画院院长 、李可染旧居管理处名誉主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作为李可染的亲密助手,邹佩珠为李可染的艺术创作贡献力量,她积极协助支持李可染改革,展中国山水画,陪同李可染写生,拍摄李可染教学电影片等工作。在李可染逝世后,为了把先生的艺术发扬光大、为了弘扬民族文化,邹佩珠怀着特殊情感,不知疲倦地主持出版了几十种李可染画集和书刊。为多次举办大型国内外展览、开展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及筹建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尽心尽力,作出了应有贡献。她将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艺术事业。

2015年5月4日晚,邹佩珠离世,享年95岁。李可染的儿子李小可在朋友圈发出哀讯,证实了其母离世的消息。

人物公益

编辑

捐赠是李可染的意愿

李可染和邹佩珠1988年8月在北戴河李可染和邹佩珠1988年8月在北戴河

2009年6月1日,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实者慧——邹佩珠、李小可、李珠、李庚捐赠李可染作品展》,展出了捐赠的李可染的中国画作品108幅山水画、122幅书法作品、13幅水彩作品、9册素描作品、45幅收藏作品。

1990年春节邹佩珠与李可染弟子们在师牛堂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在作品集的前言《令人感佩的义举》中说:邹先生捐赠的这批李可染作品能完全反映李可染的艺术辉煌历程和取得的杰出艺术成就。可以设想,后人通过这批作品将获得学习上的宝贵机会,并进而学习李可染先生对于艺术永无止境的而又朴素赤诚的求索、创造精神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此前的2009年5月14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媒体倍加关注的李可染遗产案作出终审判决,此次捐赠的就是法院认定的属于邹佩珠的作品。李可染遗产案终于尘埃落定。日前,邹佩珠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首次开口谈了前一阶段媒体关注的一些“家事”。关于这次捐赠,邹佩珠说,捐赠作品给国家是李可染的意愿,也是我们二人为之奋斗一生的共同努力的成果。

邹佩珠说,在40年代初,李可染立志要改革中国画,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得以弘扬,并想为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做一点事。这也是李可染与我两个目睹、经历20世纪所有苦难的文化人共同立下的志愿。为此我们奋斗一生,从未改变。40年代李可染提出“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此后李可染不顾一切地向目标进发。我承担起家庭的所有负担,为家庭生计做兼职,一个人做多份工作,后期又放自己已有成就的雕塑事业。

这次捐赠的作品均为李可染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整体代表李可染的艺术成就。这是如何做到的呢?邹佩珠说,李可染精心将一生各个时期的作品保留,晚年还用价格较高的晚期作品换回自己早年作品,他是为了保留完整的系列,目的是要将一生的研究成果交给国家、留给后人。生前他多次说希望自己的艺术能像乒乓球一样为国争光。那时作品价格不高,他不敢想建美术馆的事,加上1989年他是猝死,所以没有安排好这件事。

团结孩子们一起捐赠

捐赠会上观众纷纷上前与邹佩珠握手致敬捐赠会上观众纷纷上前与邹佩珠握手致敬

李可染有过两次婚姻7个子女,邹佩珠说,可染去世后,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团结全家办好捐赠这件事,度过那段艰难的日子。可染在世时工作忙,怕打扰,前妻的几个孩子回来的很少。但他去世后,我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能来的都叫他们回来,不管在哪有活动都是全家一起去,不能都去的也要派代表。丧事办完后,我给每个孩子

邹佩珠说,这次捐赠的只是法院判给我的作品的一大部分。我也正在同中国美术馆谈,建立李可染专馆,我会再从剩余部分中,捐赠一些作品。他们同我的根本分歧是,他们要把作品卖了,达到所谓的“双赢”。我不同意,我不要双赢,我的东西就是要捐给国家,留给历史和后人。

邹佩珠说,原本家务事也不想谈,想给可染减少不好的影响。可染的前妻是1938年去世的,1943年我和可染相识,那时他是个一无所有浑身是病的穷教书匠,只有四个孩子。今天所有的一切是我们两个共同创造得来的。我们两人一起定下目标,共同努力,我和他一起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的艰苦生活,承受了所有苦难。我们一同经历了战争、自然灾害、多次政治运动、疾病痛苦,这一辈子我只能用“提心吊胆”来形容。可染去世的20年里,由我主持他的事业,把所有财力、精力和各种社会资源,都用在可染艺术的宣传和研究上。这个开销很大,但我从没有心疼过。而我个人的生活,在他过世后的20年里没有任何改变。同以前一样,没有休息,没有享受。不是为了李可染的事业,我绝舍不得卖一张画。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生活远不如一般人。

家务事实在不想讲,说来说去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更伤李可染的心。今天我不得不讲,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因为我嫁到李家至今已有六十五年了,从没有过一段安宁的日子,回想这些,我内心很痛苦。再过一个多月我就90岁了,今天我已基本完成了李可染和我的愿望,我可以对李可染有个交待了。其他毁誉对我这个耄耋老人来说已经不重要,只是希望他们能走好自己的路。

下一篇 李庚

上一篇 王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