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培贵 编辑
叶培贵,1968年生,福建南平顺昌人。199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师从欧阳中石于1998年在首都师范大学获文学(书法)博士学位。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2007年任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书法艺术工作组专家成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和中南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唐风美术馆特约书法家。 甘肃书法院艺术顾问,中华书画名家研究院顾问,担任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评委、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决赛评委、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艺术委员会委员,入选北京市委宣传部“文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副主委。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现任中国书协第八届副主席,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九三学社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文名:叶培贵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
出生日期:1968年
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
职业:书法家
代表作品:《米颠痴顽》,《行书教程》,《书法与中国文化》
主要成就:文艺人才百人工程
政治面貌:九三学社社员
职称:教授
2021年1月,当选中国书协第八届副主席 ,
2021年4月,当选为第六届北京书协主席 。
九三学社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副主席(兼),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届、第十届理事会副主席(兼),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九三学社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2024年7月1日上午,北京市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叶培贵当选为兼职副主席。
社会任职
2024年10月21日,叶培贵受聘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书画院特聘艺术家。
治学方向主要为中国书法史学,主要讲授课程有“中国书法史”、“诗词曲联格律与创作”、“行书”等,参与或主持国家外文局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项目“中国书法艺术”、北京市十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书法史论”、北京市教委项目“学书津梁”、“中国书法史学史”、“中国书法史”、等近10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吉林书画苑推荐书法家。
出版《学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米颠痴顽》(上海书画出版社)、《行书教程》(华文出版社)、《书法与中国文化》(合著,人民出版社,台湾商务印书馆更名为《书法天地》出版)、《中国书法艺术》(合著,外文出版社、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中国艺术史·书法篆刻卷》(合著,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的书法》(合著,商务印书馆)、《〈康熙字典〉通解》(五主编之一,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叶培贵》(作品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等10多种,发表论文50多篇。
合著《书法与中国文化》获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略谈论书诗的解读》获北京文联第三届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康熙字典〉通解》获吉林省长白文艺一等奖,《行书教程》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0年获首都师范大学“红烛礼赞——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
1998年叶培贵在首都师范大学获文学(书法)博士
2000年叶培贵获首都师范大学“红烛礼赞——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
2002年合著《书法与中国文化》获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3年书法家叶培贵入选北京市委宣传部“文艺人才百人工程”
2003年—2007年叶培贵任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院长
2007年叶培贵担任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评委
2008年叶培贵担任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2008年叶培贵论文《略谈论书诗的解读》获北京文联第三届文艺评论奖一等奖
叶培贵书法作品
2012年荣获“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荣誉称号。
茗香润墨画廊推荐作品
2008年叶培贵在《中国书法艺术》入选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获美国出版家协会两项大奖
主攻行草,追踵米芾,上溯北海、右军;兼及隶书、唐楷,尤喜《礼器》。作品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展览”(美国)、“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特邀)以及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一、二届)、“中国美术馆藏当代书法精品展”(日本)等
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京西宾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九三学社中央、中国美术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等机构收藏。
叶培贵:奔跑在书法的路上
他温和谦逊。他说自己是个笨人,就是老实写字,因为笨人不敢出格。他把自己多部著作当作日记,“本质上都是学习笔记。”他谦虚地说,我和我的字一样,仍在路上,所以不敢说有什么代表作。他谨记恩师欧阳中石先生的话:“社会每时每刻都在给每个人打分,它是公平的,历史也是公平的。”
叶培贵书法作品
他主攻王、米,并博采众长,为己所用。“我大学时选褚遂良,感觉他在用笔上能教给我比较丰富的东西,后来行书选米芾,也基本上出于同样的考虑,这看起来是比较实用主义的、功利性的。从事这个专业的教学以后,凛遵师训,要学习、教授那些已被历史所公认的东西,于是王羲之及其流脉就必须涉猎。人是有感情的,这样长期坚持做下来,王羲之、米芾等就成了我的‘主食’了。”
叶培贵从小家乡福建顺昌读书,父母亲都看重读书的重要性,常对几个子女说,家里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他们念书。叶培贵很努力,初二时,他很喜欢数学老师刘为民的板书,用功很深,写得潇洒流畅。高三时,县青少年宫办了一个书法提高班。黄建勋老师见他的字笔画虽少些劲健,但间架结构还算平稳,认为是棵好苗子,便让叶培贵破格成为培训班招收的最后一名学员。1987年,福建省里举办第七届全省中小学生美术书法展览。黄老师多安排叶培贵写行书,并找了几本关于如何写风神,写雄强的书论让他阅读,还有一些中原书风的作品让他观摩,最后凭着“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高”这幅字,叶培贵一举夺得这届大赛的一等奖。从此,他一头扎进书法的海洋,不断吸吮着营养。
1987年,叶培贵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虽然很遗憾没有机会亲沐启功老先生雨露,但是他的精神弥漫于整个校园,叶培贵有机会直接问学于他的高足秦永龙教授。“回思旧事,启功老先生的《论书绝句百首》对我真有醍醐灌顶的作用,秦教授后来主持创办北师大书法专业,十年磨剑的韧劲和奉献精神,更是我十分崇敬的。”
早在读博士期间,他就跟随恩师欧阳中石参加国家外文局与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合作项目“中国书法”和北京市教委项目“学书津梁”的研究工作,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展览”,赴美国展出。以后他经常到全国各地进行巡回讲学和演讲,这为他开拓眼界、丰富人生阅历提供了宝贵机会,也使他在面对书法文化的研究有海纳百川、胸有成竹的气度。因此,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炳延评价他的书法“不离古、不泥古,极具创新精神”。
2003年,他担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入选北京市委宣传部“文艺人才百人工程”,参加“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并担任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华夏情——
叶培贵:我认为是思想。以现代的条件,学宗一家乃至综合诸家,对于有悟性的学者并不为难,因为无论字帖出版、研究手段、临摹方法乃至其他物质条件,都比古人方便得多。但是“手”的问题好解决,“心”的问题却难办,艺术不能无“心”。是社会、文化的转型期,老传统有所毁伤,新传统在哪儿还不完全清楚,更需要有“心”,否则或蝇营狗苟,或咋咋呼呼,冷静下来一算全是空的,就麻烦了。叶培贵
《中关村》:人无完人,您认为您的缺憾之处是?
叶培贵:缺憾很多。第一功力不深,特别是深入经典不够;第二学识不够,特别是传统文化方面欠缺的知识太多;第三是阅历不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没有做到。因此,我在一次采访中给自己的定位是“还在路上”,我希望能够得到朋友们的指导和督促,使我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自己期待的目标。
播出时间 | 节目名称 | 简介 |
---|---|---|
2023 | 中国书法大会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 |
2024-2-10 | 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4春节大联欢 | 合唱《掌声响起来》 |
学书引鉴
作者名称 叶培贵
作品时间2009-10
赵孟頫 楷书
作者名称 叶培贵
作品时间1999-07
米颠痴顽
作者名称 叶培贵
作品时间2004-6-1
行书教程
作者名称 叶培贵
作品时间2006-3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