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诞 编辑
韦诞(179年—253年),字仲将,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京兆韦氏。三国时期魏国大臣、书法家、制墨家,太仆韦端的儿子。
擅长草书与制墨,师从于“草圣”张芝,兼学邯郸淳之法。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官拜郎中。曹魏建立后,历任武都太守、侍中、大鸿胪、中书监,以光禄大夫致仕。
嘉平五年(253年),韦诞去世,享年七十五。著有《笔经》以及《韦诞集》三十卷。
全名:韦诞
字:仲将
所处时代:三国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魏京兆(今陕西西安)
出生日期:179年
逝世日期:253年
主要成就:擅长各种书体,书法家,制墨家
韦诞是太仆韦端的儿子,他很有文才,善于写文章。建安年间(196年—220年),韦诞被举为孝廉,官拜郎中。后逐渐升为侍中、中书监,以光禄大夫的身份退职。
弘农人张芝极擅书法,韦诞称赞他为“草圣”,并与姜认、梁宣、田彦同拜张芝为师,学习书法,在当时皆以善书而闻名,但都不如张芝的弟弟张昶。 之后韦诞又兼学邯郸淳的书法,各种书法都擅长书写,尤其精通题署匾额。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魏明帝曹叡所修建的凌云台初成,便诏令韦诞为其题台名,有一点写得上下的位置不得当,因此将韦诞用粗绳系身吊到台上悬放匾额的地方,就地点正。韦诞感到很危险,恐惧异常。事后他告诫子孙,再不要习练大字楷法。
太和年间(227年—233年),韦诞任武都太守,以善书而留补侍中。魏国重要器皿上的铭题,皆出自韦诞之手。
“青龙年间(233年—237年),洛阳、许昌、邺三都,宫殿,亭观刚刚落成。明帝传下诏书,命令韦诞题署匾额,作为永久的法度。发给他御用的笔墨,他都不使用。启奏明帝说:“蔡邕认为自己能书,兼收李斯、曹喜的书法精妙,不是细绢不随便下笔。因此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准备好做这件事情的工具。如果发给臣张芝笔,左伯纸和臣下自己制的韦诞墨,再加上臣下握笔的手,臣就可以恣意书写一丈大的字,也可以在方寸之地写下千言小字。”
魏齐王嘉平五年(253年),韦诞去世,享年七十五岁。韦诞书写隶书、章草、飞白笔法精妙,也能书小篆。他的哥哥韦康也工习书法。他的儿子韦熊也擅长书法。当时人们说:“名父之子,克有二事。”世人都赞美他们父子。
韦诞十分擅长制墨,所研制的“韦诞墨”与“草圣”张芝制作的“张芝笔”、左伯创造的“左伯纸”,在当时并称“三绝”。他也很擅长书法,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记载:“韦诞的书法师从张芝,兼学邯郸淳的书法。他擅长各种书法,隶书、章草、飞白笔法精妙,也能书小篆,尤其精通题署匾额。”当时朝廷中各种匾额的题字、宝器的铭文,都是韦诞书写的,世人都称赞它们的精妙。著有《笔经》以及《韦诞集》三十卷。
孔融《与韦端书》:懿性贞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
张华:京兆韦诞、诞子熊、颖川钟繇、繇子会,并善隶书。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篇》:韦仲将遗戒,深有以也。
袁昂《古今书评》: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张怀瓘《书断》:伏膺于张芝兼邯郸淳之法,诸书并善,尤精题署。
题署匾额
魏明帝青龙年间,洛阳、许昌、邺三都,宫殿,亭观刚刚落成。明帝传下诏书,命令韦诞题署匾额,作为永久的法度。发给他御用的笔墨,他都不使用。启奏明帝说:"蔡邕认为自己能书,兼收斯、喜的书法精妙,不是细绢不随便下笔。因此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准备好做这件事情的工具。如果发给臣张芝制的笔,左伯制的纸,和臣下自己制的墨,再加上臣下握笔的手,臣就可以恣意书写一丈大的字,也可以在方寸之地写下千言小字。然后书写文字的精妙程度,便可以跟索靖相媲美。"
一书白头
韦诞擅长书法,魏明帝修成凌云台后,错误地先将匾额钉上,而没有题写"凌云台"三个字。发现后,便令人用一只大笼盛着韦诞,再用辘轳将笼吊上楼顶匾额处,让他在上面题写匾额,离地面有二十五丈高,韦诞感到恐惧异常,下来后鬓发全白了。他因此便立下家训,告诫子孙日后千万不要再学习大字楷法。
《三国志.卷二十一》裴松之注
散骑常侍陈留苏林、光禄大夫京兆韦诞文章叙录曰:诞字仲将,太仆端之子。有文才,善属辞章。建安中,为郡上计吏,特拜郎中,稍迁侍中、中书监,以光禄大夫逊位,年七十五卒于家。初,邯郸淳、卫觊及诞并善书,有名。觊孙恒撰四体书势,其序古文曰:"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得见之。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敬侯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法。太康元年,汲县民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馀万言。案敬侯所书,犹有仿佛。"敬侯谓觊也。其序篆书曰:“秦时李斯号为工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汉建初中,扶风曹喜少异于斯而亦称善。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韦诞师淳而不及也。太和中,诞为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侍中,魏氏宝器铭题皆诞书云。”乐安太守谯国夏侯惠、陈郡太守任城孙该、郎中令河东杜挚等亦著文赋,颇传于世。
《太平广记.卷二百零六》
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太仆端之子,官至侍中。伏膺于张芝,兼邯郸淳之法,诸书并善,尤精题署。明帝时凌云台初成,令诞题榜,高下异好,宜就加点正,因致危惧,头鬓皆白。既已下,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袁昂云:仲将书如龙盘虎踞,剑拔弩张。张华云:京兆韦诞、子熊,颍川钟繇、子会,并善隶书。初,青龙中,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成,诏令仲将大为题署,以为永制,给御笔墨,皆不任用。因曰:蔡邕自矜能书,兼斯、喜之法,非流纨体素,不妄下笔。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经丈之势,方寸干言。然草迹之妙,亚乎索靖也。嘉平五年卒,年七十五。八分、隶、章、飞白入妙,小篆入能。兄康字元将,亦工书。子熊字少季,亦善书。时人云:名父之子,不有二事。世所美焉。(出张怀瓘《书断》)
又云,魏明帝凌云台成,误先订榜,未题署。以笼成诞,辘轳长絙引上,使就榜题。去地二十五丈,诞危惧,诫子孙,绝此楷法。(出《书法录》)
《齐民要术.卷第九》
韦仲将《笔方》曰:“先次以铁梳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秽毛,盖使不髯。茹讫,各别之。皆用梳掌痛拍整齐毫锋端,本各作扁,极令均调平好,用衣羊青毛——缩羊青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合扁,卷令极圆。讫,痛颉之。”
《颜氏家训·杂艺篇》
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承晋宋馀俗,相与事之,故无顿狼狈者。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然而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韦仲将遗戒,深有以也。
《魏书.术艺》
又有京兆韦诞、河东卫觊二家,并号能篆。当时台观榜题、宝器之铭,悉是诞书,咸传之子孙,世称其妙。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