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其香 编辑
宗其香(1917年11月30日一1999年12月29日),江苏南京人,中国艺术家、曾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讲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水彩教研室主任、中国画系山水科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幼家贫,自学美术。1937年当徒工时,《山水》即入选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展。1939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1944年毕业,被徐悲鸿聘为中国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擅人物、山水画,尤长夜景。代表作品有《艺君像》《漓江夜》《寺前小集》等。有《宗其香画集》行世。
中文名:宗其香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南京
出生日期:1917年11月30日
逝世日期:1999年12月29日
毕业院校:中央大学艺术系
代表作品:《艺君像》《漓江夜》《寺前小集》
主要成就:全军美展一等奖
性别:男
师承:徐悲鸿
弟子:张仁芝、贾又福
职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晚年时期
宗其香
“三虎图”
关于宗其香“三虎图”反革命事件,40几年前的宗其香是“文化大革命”受冲击最严重的老画家之一,1974年为北京饭店等外交场所画画,本来可以缓口气,终于有时间能画画了,当时他画了几十幅作品,单单有一幅“三虎图”惹了天大的麻烦这幅“三虎图”实际是一幅很普通的水墨画,结果,这幅画被扣上了三虎既彪,“为林彪翻案”的黑帽子,被隔离审查,反复做检讨,被拉到四处批斗。 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宗老受到的冲击最严重,他的学生动手打他,折磨他。宗其香详细叙述了这些事的经过,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宗老最伤心的就是他的学生打他,他被折磨的死去活来,到最后不能提起这些事。
最后创作
在宗老人生的最后20年,他几乎没画出新东西,他是新中国中国画改革的四大旗手,李可染、李斛、蒋兆和、宗其香之一,宗其香1999年去世,他与李可染一样活到82岁去世,在人生的最后20年隐居的日子里,创作了数不尽的桂林山水,与李可染、白雪石共同创立了桂林山水画新风。
隐居去世
宗其香是中国画改革的开拓者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改革派的一面旗手,直到打倒“四人帮”平反之后,1980年宗其香离开了多事的北京城,在桂林山水间过起了隐居的平民生活直到去世。人们从此渐渐地把他遗忘,而与他齐名的画家同事们成为了“大师”,他远离了中国的政治中心,远离了美术界和新闻界,以至很多美术界的人士误认为他早已不在人世间,他放弃了留在北京城,放弃了中央美院教学工作,放弃了给予过他荣誉给予过他磨难的北京城,而遨游在桂林小镇的真山真水之间,享受着晚年天伦之乐。
(摘自臧伯良回忆录)
宗其香作品
宗其香
北平艺专合并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后,惜才如金的徐悲鸿时时关注着这个亲手培养的弟子。当初,他赞同并鼓励他深入部队体验生活,为部队培养人才,为宗其香停薪留职,但希望在适当的时候回到美院教学。这样宗其香回到了美院工作,首任中央美院绘画系水彩科主任及调干班导师,培养了杨之光、王乃壮等学生,宗其香的学生,解放军部队文艺组的杨中流、彭彬、徐天敏等人都到美院进修深造,又成为宗其香在调干班的学生,杨村去了解放画报社,吕迈和王会庸分到杭州工作,吴敏分到海军政治部,这批学生中后来有几位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油画家。
1961年宗其香主持中央美院山水科教学,任山水科主任,,山水科教师有:何海霞、李可染、梁树年、陶一清等,培养出:张凭、王文芳、张仁芝、贾又福、李宝林等学生,宗其香在中国美术上取得的成就,他的国画:山水、人物、花鸟,西画:水彩画、油画、素描已载入二十世纪美术史.
名传大江南北
提起宗其香,早在四十年代初他的名气已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他最初成名于南京,后成就于重庆与北京,是最早用西方绘画改造中国山水画而获得成功的画家,与蒋兆和、李可染、李斛是新中国美术改革派四大家之一。1942年在重庆举办了“重庆夜景”山水画展,独创了中国的夜景山水画,打破了传统中国画不能表现光感的限制,徐悲鸿亲自主持了画展开幕式,并著文说道:“宗其香用贵州土纸,用中国画笔墨作重庆夜景灯光明灭,楼阁参差,山势崎岖与街头杂景,皆出以极简单之笔墨。昔之言笔墨者,多言之无物,今泉君之笔墨管含无数物象光景,突破古人的表现方法,此为中国画的一大创举,应大书特书者也!
五十年代中期,在中国画的改革中,中央美院把国画系改为彩墨画系,宗其香与李斛两位是中国彩墨画代表人物,他们在这改革大潮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当之无愧的主将,当时美术界人士把中国彩墨画称之为宗其香式的彩墨写生画。宗其香是徐悲鸿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是中国美术改革潮流中最具代表的画家,他贯彻徐悲鸿的教育思想,深入生活,热爱自然,走遍祖国大地几十万里,画了数以万计的写生,是中国深入生活长期写生为数不多的几个画家之一,在山水画领域中他与李可染发展和丰富了徐派体系,不愧为徐悲鸿的高足。1955年全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美展分为国画、西画二大展览,宗其香的国画人物《突破碾庄》和李斛的《工地探望》获得优秀创作奖,他们的作品因个人风格突出,当时引起浙江传统派画家的非议,引发了徐悲鸿去世后的第一场新旧国画论战。同时展出的二届全国美展西画展上,宗其香、李斛在新中国第一届水彩画大展上获奖作品《抢修大同桥》和《长江大桥钻探工程》被中国美协特别选送上全国第二届美展西画展上,也同时在展览中获奖。(摘自新中国水彩画史. 国画史)。
1956年宗其香远赴云南、贵州、四川写生数月,行程万里创作了长江三峡、西双版纳组画、巧渡金沙江等名作。中国美协,中央美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宗其香、李斛、萧淑芳彩墨写生画展,展览轰动一时,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有影响的画展之一,展览结束后中国美协又组织在全国各省巡回展出达一年之久,并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画集。
1957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军三十周年纪念,中国总政治部、中央文化部、中国美协联合举办大型油画展。组织全国400位画家花费18个月创作革命题材,宗其香巨幅油画《强渡大渡河》在众多名作中获奖,与王式廊《井冈山会师》,艾中信《红军过雪山》王盛烈《八女投江》载入新中国的油画史册。(摘自新中国的油画史)。
众所周知,宗其香早在1939年就开始了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他用黑夜为题材,运用西画的素描,表现月光及灯光下的重庆山色,是中国最早把西画引入中国山水画中而取得巨大成功的画家,五十年代著名人物画家李斛也受宗其香的影响从事夜景山水画创作。八十年代北京的青年画家徐希受宗其香影响学画夜景雨景山水,从北京至重庆写生数月,沿着宗其香四十年前所走的道路,每晚都在重庆朝天门附近的码头上度过,从七点钟到天色微暮,直到夜暮笼罩江城,天天陶醉在嘉陵江迷人夜景中,这里正是宗其香先生活动过七年的嘉陵江畔,成就宗其香在中国山水画改革的重庆山城,宗其香山水这一流派后学者数以万计,我相信会不断发展壮大。1961年宗其香首任中央美院中国画系山水科主任,培养出贾又福、张凭、王文芳、周志龙、张仁芝、傅以新、李宝林等学生。1961年国画分科,山水、人物、花鸟画科分别由几个作品风格突出的艺术大家任教。第一届分科是由国画系三年级的学生共19人,这个班63年毕业, 当时山水班分得7人,由宗其香、李可染任教,宗其香任科主任,人物科分8人由蒋兆和、叶浅予教,蒋兆和任科主任(第二年由李斛任科主任),花鸟4人由李苦禅、郭味蕖教,郭味蕖任科主任,科主任也负责1、2、3年级学生的教学。
(摘:叶浅予回忆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宗其香和中央美院的名师一夜之间成了牛鬼蛇神,美院成立了文革小组,一些美院的积极分子把他们关进了牛棚,美院还成立了黑画展览室,每天晚上美院里升起一堆大火,积极分子把他们从牛棚里拉出来,挨个围着大火一圈,跪着接受批斗,有些画家的手和脸被大火灼伤也不敢挪动身体半步。后来宗其香晚年回忆说:“当时他们在牛棚想不出躲过批斗的办法,在批斗中,实在顶不住了,他们就就地躺在地上装死,有几位画家被抬到太平间里放了一夜,第二天又活着走回家了,在文革中宗其香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他被抄家,工资被扣发,他受拷打,坐“土飞机”,身受前所未有的人身摧残、侮辱和迫害,同时又受到山水科毕业的学生,自己一手培养的弟子参与批斗,从此心灵受到致命的打击,多次有过轻生的念头,他的好友人物科主任李斛、花鸟科主任郭味蕖顶不住打击而相继含冤去世。
1974年“四人帮”在北京爆发“黑画展”,宗其香、李可染、李苦禅、黄永玉等17位画家,120多幅黑画在中国美术馆和人民大会堂展出批判。宗其香因名气太大而名列魁首,一个人入选山水、人物、花鸟画共有28幅,占整个“黑画展”的四分之一,其中最为有名的“三虎图”题名“虎虎有生气”,被批成“三虎为彪”,是为林彪歌功颂德招魂而成为黑画之首。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路人皆知。“拨乱反正”之后,画家们久蛰复出,在北京成立了美术创作组,也就是中国画研究院的前身,宗其香是第一批被编制在这个组织内的几位大家之一,1978年夏季他与全国第一流的名家一起,被集中在北京友谊宾馆作画,以拼命的精神完成了大量作品。7月7日应广西政府的邀请欲启身前去作画。在离开宾馆准备乘专机起飞前,他完成了一幅八尺梅花,作为在此作画两个月的终结。他以英姿勃发的激情和炉火纯青的笔墨功夫,恣意点染,一气呵成此画,在场的画家刘海粟、陆俨少、李可染、吴作人等著名画家驻笔观看。时年83岁的老画家刘海粟亲眼看到宗其香作画的全部过程,他激动不已,大为赞赏。宗其香完成画作,收拾起笔墨行囊,即将离开宾馆,刘海粟突然从身后赶来,面带微笑递上一个手卷,宗其香赶忙展卷细看,原来是老人刚刚写好的一幅墨宝中堂,上题:“当其下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下款题“其香贤兄将赴广西写生书此送别”。艺术大师刘海粟引用了苏东坡的诗句,恰恰准确界定了宗其香的创作风格。
宗其香画集
作者名称 宗其香
作品时间2009-11-1
1947年随徐悲鸿北上,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讲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水彩教研室主任、中国画系山水科主任。1982年离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人物、山水画,尤长夜景。作品有《艺君像》《漓江夜》《寺前小集》等。1952年创作的《不朽的英雄杨根思》曾获全军美展一等奖。1943年曾在重庆举办“重庆夜景”个人画展;1956年其长江写生在国内数地巡展;1985年南京江苏美术馆,198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后赴日本举办个展。1958年创制水彩袖珍画具,获文化部创作发明奖。有《宗其香画集》行世。
宗其香代表作
这就是宗其香。他82年的生命历程,如其笔下的山水,跌宕而丰富。
老友黄苗子先生说:“朋友当中,宗其香是最有艺术家脾气的艺术家之一,他‘我行我素’,爱画什么就画什么。爱怎么画就怎么画。他是徐悲鸿先生的学生,有精湛的基本功,可是他并不一成不变地走老师的道路,‘我自用我法’(石涛语)”。正是由于这种个性,宗其香视艺术为生命。面对奔腾而至的市场经济大潮,他十分不适应;而面对繁杂多变的社会人际关系,他更是无所措手足,以至于避开众人向往的大都市,遨游真山真水二十余年,直至骨灰都抛撒在他热爱的漓江山水之间……
尽管这其中有激情,有灵感,有追求,也有无奈,但正像他自己说过的那样:“我是个美术工作者,我喜欢大自然,喜欢山,喜欢水,有时候在这山水里面,我想变成一块石头,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里去。”
一个人怀念一座城市,多半是怀念那里的人。就像国画《黎明》所表现的那样:晨曦中的江面上,透过花丛树影,几只错落有致的泊船和高低不同的远山,静静地躺在如镜的水面上。渔火中,三两个人影在船舱里劳作着,像是在梳洗,亦像是早炊。微风中,不时飘过来几声细语,夹带着欢笑和悦耳的婴啼。心像山一样静,情如水一样深。他的作品是在表现昼夜的交替,还是在借喻生命的轮回?
情因人而异,景伴情而生。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宗其香寄情书画,可谓达到了极至。
他把自己融进了大自然。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12月25日 第七版)
2023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其代表作不准出境。
中西合璧一代宗师:画家宗其香诞辰90周年 宗其香一直崇尚徐悲鸿老师对于中国画和中国画教学的发展方向倡导,他不断地钻研中国画传统技法,并广泛地学习西方绘画中的表现手法,使之紧密地结合。关于中国画夜景,大家已经说得很多了,我就说说水彩画和中国画的关系吧:那张扎着绿头绳的小女孩头像,1955年作。时值前苏联水彩画家马林科夫来中国讲学,并在中央美术学院演示水彩画技法。当他观摩宗其香的水彩画教学时,恰逢宗其香当堂演示这幅画的写生过程。宗其香用的是波兰卡片纸的背面,非常粗糙,水分不会在上面自然流动。而在画小女孩的面颊时,用的则是中国画笔法,把面颊上的色彩变化和体面关系一笔就画成了。事后马林科夫十分感慨地说:“中国毛笔的功能竟是如此的神奇,中国人对于毛笔的运用竟是如此的熟练!”其实在宗其香很多水彩画作品中,都体现着中国画骨法用笔的特点,所以中西画法的结合又是双向的。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绘画技法也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起来的。宗其香是以大写意的用水、用墨、用笔的方法,画出了云彩、炊烟和水,从而使他笔下的中国画反映现实事物时能够更加丰富多彩。把工笔重彩的浓重色彩加入写意山水画中,使之更有时代感,是宗其香较早进行的又一种大胆尝试。这次展览还展出了他的两幅夜景墨稿,从这两幅未完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娴熟的笔墨功底。也可以看出宗其香一直在说:画画首先要抓重点,抓住最主要的感觉,把前后关系摆好,再解决次要的部分。总而言之,就是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