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子庄 编辑
陈子庄(1913年10月15日-1976年7月3日),男,出生于原四川省荣昌县(今重庆市永川区永荣镇),现代画家。
陈子庄早期作画,时号兰园,中期号南原、下里巴人、陈风子(陈疯子)、十二树梅花主人、石壶山民等,晚年号石壶。代表作有《山深林密》《秋山如醉》《溪岸图》等。著有《石壶论画语要》。
1976年7月3日,因心脏衰竭逝世,享年63岁。
中文名:陈子庄
别名:石壶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重庆 荣昌
出生日期:1913年10月15日
逝世日期:1976年7月3日
职业:画家、政协委员
主要成就:山水画
出生地:重庆荣昌区(原属四川荣昌县)
陈子庄在作画
1913年10月15日,陈子庄出生于重庆市永川县永兴场(原属四川省荣昌县,今永川区)。陈子庄幼时家甚贫,六岁时启蒙于私塾。他幼时就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一面牧牛、画画,一面拜当时著名拳师彭水老六、徐桥粑、谢棕粑锤为师学武术。以后,竟成西南地区武林高手。
民国16年,陈子庄开始浪迹江湖,游览巴山蜀水,先到峨眉、青城,后去德阳、成都教朋(拳术)和卖画维生。
民国26年,他参加成都武术打擂,打死第二十九军军部教官,荣获金奖,深受王瓒绪的青睐,后奉王之命赴上海迎接黄宾虹游蜀,于是有机会向著名大画家黄宾虹、齐白石学习,并同为王的上宾。王瓒绪任四川省主席,奉蒋介石命谋杀民主人士张澜。子庄与张有私交,得悉这一消息后,转告张澜,使张得以脱险。
陈子庄作品
民国31年,到荣昌,开金谷茶园,任哥老会叙荣乐社社长、青帮进德进德社名誉社长,广交各界人士;在荣昌期间,与中共荣昌中心县委书记何君辉过从甚密。当时国民党特务要抓何君辉、赵营青等人,由于子庄的保护,才行脱险。
1949年底,陈子庄赴成都随王瓒绪部队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联络部工作;1955年,任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国画组组长;1963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从1971年起,陈子庄的山水画创作进入成熟时期的高峰阶段,他不断外出写生,整理画稿,新奇的艺术风貌愈变愈多,山水画几乎每幅的情调、笔墨、趣味、结构、格调都不相同,但又和谐地统一在他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之中,一眼望去便是典型的陈子庄画风;这时的陈子庄山水画已进入到一个自由的境界。陈子庄在生活最艰难、精神最压抑、思想被严厉禁锢的时代里,以自己的艰苦努力和过早消耗生命的沉重代价,享受到了艺术创作的自由与乐趣。
1972年3月,陈子庄往龙泉山写生,返成都后整理成"龙泉山写生册"34幅。10月,沿武阳江东下,历双流、彭山、仁寿三县境,得写生稿200余幅,返成都后整理成"武阳江写生册"150余幅;1973年3月,往凤凰山写生,整理成写生册12幅;10月,往夹江县改制国画纸,得写生稿数十幅。
1974年秋,往绵竹、汉旺写生,得写生稿200余幅,返成都后整理成"汉旺写生册"121幅;11月,心脏病复发,入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
1976年初,出医院返家度春节;3月,复入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4月,病情开始恶化;7月3日上午9时,陈子庄因心脏衰竭逝世,享年63岁。
陈子庄子女:长子陈寿岳,次子陈寿鹏,三子陈寿民,女儿陈寿梅。
陈子庄门人录:周正元(1957年),江嘉瑞(1959年)、罗巨白(1961年经江嘉瑞介绍)、田明珍(1961年)、唐济民(田明珍介绍)、熊小雄、余德普、刘炳贤、王敬恒、叶进康、郑卜通等。
陈子庄中国画作品
陈子庄出身平民,生前生活十分困苦,家有病妻,以至衣食难继,在社会下层的苦难生活中挣扎了许多年。
青年时代,他怀着“彼可取而代之的”理想,周旋于各党派之间。但他很快就感受到政治的残酷与社会的冷漠。
中年以后,他屏绝一切杂念,潜心研究书画。如果用佛家修行的“顿悟”和“渐悟”来概述,陈子庄在书画艺术方面无疑是属于“顿悟”型的。他的绘画技法和思想有别于师门授受的沿习传统,而是直接取法于民间画工,坚持用民间画工的技法对传统文人画进行技法上的改造,从而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笔墨语言和绘画风格。他不但把在技法方面的改造成果上升为理论,而且还以他的民间立场,对整个中国画的传统加以思辨与批判,清理出了一条他认为与“官方”绘画传统完全不同的“在野”的民间绘画传统。陈子庄善于化繁为简,喜用简淡之笔描绘物象,构图简略随意,却常出乎意料,而令人玩味不尽。平淡无奇的场景,简略至极的房舍,平入直出的树木,三五疏散之线构成的崖岸,等等,相对于许多人的精心构置而言,全是不经意的“偶得之作”。他曾说:“最好的东西都是平淡天真的。”还说:“我追求简淡孤洁的风貌,孤是独特,洁是皓月之无尘。”简淡是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所谓灿烂之极复归平淡,是艺术也是人生的体验。
他的这种思想不独体现在绘画上,也同样贯穿于对书法的理解。当然,陈子庄不是一个纯粹的书法家。他对书法的酷爱和研修同众多中国传统文人画家一样,是绘画的必需,因为书法是一个文人画家必备的素质。
从他对书法的理解来看,他对传统书法是下过工夫的。他说:“中国画应该从整体看是一幅画,分开看,都不是画,是书法。”他还说:“书法过不了关,画法关也过不了。金石、书法、诗文,画画的人都须熟悉。”他不仅强调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还特别指出书法与绘画一样,都要表现一个“真”字,认为 “真”则美。从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书法作品,抑或画面上的题款书法来看,他都在遵循着一个“真”字。故他的字与画,整合在一起,总是那么妥帖而相得益彰。
陈子庄中国画作品(2)
陈子庄的绘画艺术,是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在他的作品中时常可见到一些前辈先贤的元素。陈子庄是一个善学的人,他在学习、消化吸收前人优点的同时,又融入自己的风格特点,最终自成一家。他学吴昌硕的笔墨浑沦苍劲,齐白石的真率简劲,更学到了黄宾虹的笔墨真谛。
综观陈子庄的绘画艺术进程,可以将1968年视为界线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以花鸟为多,山水较少,人物极少。这一时期的花鸟画用笔率性,往往大笔挥写,以雄强潇洒取胜,构图奇倔霸悍,设色明丽。传世作品年款以辛丑(1961)、壬寅(1962)、癸卯(1963)、甲辰(1964)为多。这一段时间有极精彩的大幅花鸟作品,也偶有巨幅作品,如作于1962年的《红荷》,以六尺纸八张拼合;1963年的《古柏》,以八尺纸六张拼合。前期山水画构图较简单,层次亦少,也多奇倔霸悍之趣,用笔与花鸟画,如出一辙,探索试验的痕迹明显。陈子庄少时书风以秀丽清俊取胜,1955年到成都后,书法深受当时省文史馆长、书法家刘孟伉影响,变为雄强豪健一路风格,下笔沉重痛快,转折处锋棱毕现,与这一时期的画风相吻合。
后期作品的题材以山水最多,花鸟略少,人物最少。这一时期山水画用笔变为外柔内刚,点线交织,神气内涵。构图奇而不怪,层次丰富,山石树木画法外貌多变局内气如一。笔法能做到似乱而实整,色彩方面尤其重视色调、色阶的丰富变化。传世作品年款以辛亥(1971)、壬子(1972)、癸丑(1973)、甲寅(1974)、乙卯(1975)为多,这一时期山水作品以小品最多,通常为四尺纸八开。他后期的花鸟画用笔变化幽微,多曲笔复笔,鸟的造型尤其精妙。这一时期花鸟作品多为四尺对开条幅、四尺三开、四尺八开小品,也有四尺整纸作品传世。他后期书法有较大的变化,1971年尚沿用前期雄健厚重的书风,1972年开始变得外柔内刚,明显受到丰子恺、郑孝胥书风的影响,这种书风与后期绘画的用笔也极为吻合。这时期作品名款多数署“石壶”。
“文革”初期,陈子庄的家数度被抄,所有财产、资料、画具损失殆尽,1966年底迁居江汉路时,连饭桌都没有,只好在一只装货物的木箱上铺纸作画。但当他很快振作起来时,首先置备的也还是当时所可能得到的最好的笔、墨、纸、颜料等等。在当时的四川画家中,陈子庄算是相当讲究绘画材料质量的画家。除了在最困难的短时期使用过一种特殊色包装纸外,通常都用宣纸和夹江纸。60年代中期以后,他在家作画从来不用墨汁,在一方偶然得到的古砚上用上好的古墨磨墨。
陈子庄的传世作品,凡是真迹,画面构成均十分讲究,题款的位置、内容、书法都考虑得十分周密,用印的大小、朱白、位置也往往无懈可击。笔墨外似粗放内实精密严整,笔笔生动,物象造型准确,鲜活有趣,与用笔用墨的结合恰到好处。伪作则一味胡涂乱抹,作潇洒荒率状,笔墨之间没有内在韵律,散乱无趣,题款书法尤其败乱。其实,陈子庄的作品很难仿作,那种乱中有整、蕴藉潇洒的用笔极难摹仿,尤其是淳正厚重的气息、雍容大度的境界,平常人更难以望其项背。
出版时间 | 出版物 | 出版社 |
1982年10月 | 《陈子庄作品选》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87年2月 | 《石壶画集》 |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
1987年8月 | 《石壶论画语要》 | 四川美术出版社 |
1987年9月 | 《陈子庄画集》 | 北京荣宝斋 |
1988年8月 | 《陈子庄画集》 | 外文出版社、四川美术出版社 |
1991年 | 《陈子庄画选》 | 人民美术出版社 |
1991年7月 | 《荣宝斋画谱·四十六·山水部份·陈子庄》 | 北京荣宝斋 |
1993年10月 | 《石壶书画篆刻集》 | 重庆出版社 |
1996年5月 | 《陈子庄画集》 | 四川美术出版社 |
1998年10月 | 《陈子庄谈艺录》 | 河南美术出版社 |
年份 | 展览名称及地点 | 地理区域 |
1979年 | 陈子庄遗作展,四川省展览馆 | 四川,中国 |
1988年3月20日—27日 | 陈子庄遗作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 北京,中国 |
1988年9月 | 陈子庄画展,北京中国画研究院 | 北京,中国 |
1988年10月7日—22日 | 陈子庄画展,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 | 香港,中国 |
1991年10月1日 | 陈子庄遗作展,上海朵云画廊 | 上海,中国 |
长江画院院长丛林:陈子庄先生是“四川画派”或“成都画派”在1970年代的最高代表,也正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实践者,他始终坚持这一原则,这是大师留给人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2023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其代表作不准出境。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