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屺瞻 编辑
朱屺瞻(1892年5月27日—1996年4月20日),男,汉族,江苏太仓人,1892年生,八岁起临摹古画,中年时期两次东渡日本学习油画,五十年代后主攻中国画,擅山水,花卉,尤精兰、竹、石。
创作继承传统,融会中西,致力创新,所作笔墨雄劲,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生前曾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研究所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顾问、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等职。
他的作品融会中西,致力创新,所作笔墨雄劲,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
出版著作有《朱屺瞻画集》《癖斯居画谈》《朱屺瞻画选》等。
中文名:朱屺瞻
别名:名增钧,号起哉、二瞻老民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892年5月27日
逝世日期:1996年4月20日
职业:画家
主要成就:画坛一代宗师
出生地:江苏省苏州太仓市浏河镇
代表作品:《朱屺瞻画集》
朱屺瞻(1892-1996),清光绪十八年五月初二生于江苏太仓浏河新镇的一个富商家庭,名增钧,号起哉、二瞻老民。斋名:梅花草堂、癖斯居、养菖蒲室、修竹吾庐。祖父长熠公,字湘舟。业商,有儒行,性沉默,设集善堂,立七义祠,于乡里多善举。父亲朱大坤,克承祖业经营酱园,一生亦乐善好施。母施氏,浏河镇儒商施莲史之女。
朱屺瞻系我国著名的寿星画家,画坛的一代宗师。曾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研究所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顾问、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等职。
出版有《朱屺瞻画集》《癖斯居画谈》《朱屺瞻画选》等。
先生八岁时丧母。父为其聘秀才童颂禺为塾师,在新镇老宅家塾馆修竹吾庐内读书。童塾师多才艺,每于馆课之暇,画兰竹以挥洒自娱,先生耳濡目染,逐自习作画。先生与其母感情独深,每当思念,啼泣不止。童塾师为之黯然,抚其头顶口诵《诗经·魏风》云:“涉彼屺兮,瞻望母兮!”于是为先生更名屺瞻。
之后,于家塾苦心读书,学画不辍。约在抗站胜利后,又自号“起哉”十四岁时,先生得舅父支持,入宝山县学堂读书。其间常作画给上海《时报》投稿。十七岁时,先生毕业于宝山县学堂,考入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亲得校监即校长、著名国学家唐文治的教益。
其间,先生于学习课程之处,仍不断自习作画。唐大师谆谆告诫:“习字作画,点划皆须着力,切忌浮滑。”为日后显示用命于画坛念念不忘旨要。
朱屺瞻照像集
先生从八九岁起开始学画,一生对艺术追求近一个世纪。他在《癖斯居画谭》里说“多年来,余总以‘独’,‘力’,‘简’三字自求。‘独’者,即忠于自己的面目,不依门户;‘力’者,凝神静气,奋笔挥洒,也蕴涵作者的思想深度,即‘心力’;‘简’者,即画面练洁,简约,不受世俗束缚,不执着,不粘带”突击作品的“灵合”,“透脱”。体现显示永不疲倦的追求精神,先生那谦和,豁达,勤奋的美德是世所公认的。他从来不认为自己的画比别人好,也从来没有满意过一张自己的画。他总是谦虚的说:“我画不来,瞎塌塌(意:乱画)。”
他不因名高而自封,不因年长而自大,也不为荣誉而陶醉。先生经历里百余年激荡变化的社会风云,对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共产党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从前画画为一口饭吃,今天画画为艺术,为国家创造精神财富。从前的生活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安稳,共产党好。”1991年5月4日,100岁的艺术大师朱屺瞻,由中共上海市文化局委员会批准,被吸收入党,成为全国年龄最大的一位新党员。
他在党旗下这样说:“白天唯有赤心存,坚定不移跟党走。这是我一生最庄严最重要的选择。”1996年4月20日,先生之病因不治而平静的走了,但他的艺术力量和人品德行将与山河同在,日月同存。
成就
朱屺瞻习画自幼年始,曾两度赴日本学习油画与考察美术教育 ,27岁时,其油画参加过首届苏州美术画赛会。新中国建立后,朱屺瞻受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后又被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此后,多次赴外地写生、创作,举办个人画展,成为我国著名国画大师。朱屺瞻画风老辣,自成一体。著有《朱屺瞻画集》《癖斯居画谈》《朱屺瞻画选》等多种,作品被海内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1995年上海市政府在鲁迅公园内建造了朱屺瞻艺术馆。
爱好
朱屺瞻一生喜爱梅花。抗战时,浏河老宅被日军焚毁,新宅亦弹洞满壁,遂拆老宅之余屋,修缮新宅,并把日寇炸弹坑挖为“铁卵池”,池边土坡上遍植梅花,题其居曰“梅花草堂”,自号“梅花草堂主人”。
梅花草堂
1936年,朱屺瞻邀潘天寿、姜丹书、金维坚、吴茀之、张振铎至浏河梅花草堂雅集,吟诗作画,研讨艺事,欢聚数日而散。后征集得海内名家王一亭、齐白石、黄宾虹、吴湖帆、贺天健、丁辅之等所作梅花草堂图,汇为一巨册。1991年朱屺瞻百岁时,家乡政府在其故居重建“梅花草堂”,计一院五室,分为展厅、画室、会客厅等。为此,朱屺瞻向梅花草堂赠送了《春风新长紫兰芽》《老干横生色如铁》《雨后溪山》等六幅精品力作。
大事记
祖辈世代经营酱园生意。8岁丧母。9岁入私塾,受塾师童颂禹的影响,开始习画。名字为童老师感其思母心切,据《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而取。1905年就读于宝山县学堂。1908年毕业后,考入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就读,曾得时任校监的著名国学家唐文治教益。
1912年开始接触西方油画,入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就读。次年在该校执教,并兼任函授乙部主任。26岁赴日留学,入川端美术学校,师从藤岛武二。首次接触后印象派梵高、塞尚、马蒂斯等的作品。
1918年油画作品《风景》入选首届苏州美术画赛会展览。
1928年10月,与王济远、江小鹣、李秋君、张辰伯、潘玉良等创办艺术绘画研究所。
1929年国画作品《春寒》等和油画作品《劳苦》《静物》入选第一届全国美展。
1931年任上海新华艺专教授。
1933年出资营造新华艺专绘画研究所。次年任研究所主任兼导师,同时教授国画和西画。在该所任教的还有庞薰琴、汪亚尘、杨秀涛等。
1936年与徐悲鸿、汪亚尘等创办“默社画会”。
1934年受陶行知影响,回乡创办农民业余教习所“乡村改进社”。
1937年再次赴日考察美术教育两个月。同年国画作品《竹石图》和油画作品《菊花》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为使国宝不流失国外,筹集钱款购买收藏了石涛名作《万点恶墨图卷》、《八大山人书画册》等,
1949年后交国家博物馆收藏。
1950年当选为上海市第一次文化会代表。
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中受冲击,书画房产变卖殆尽,生活困窘。
1953年,老小6口住在一间“过街楼”里。同年作品《潇湘烟雨》入选全国国画展。
1954年当选人民代表。翌年又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境遇好转。
1956年受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笔。
1977年应邀为北京饭店和首都机场作画。
1979年以88岁高龄为人民大会堂创造了巨幅国画《红梅图》。同年被聘为聘为文化部中国画研究组成员。
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艺术纪录片《画家朱屺瞻》。92岁时为旧金山国际机场所作的《葡萄图》颇得好评。
1984年山水画作品《大地春意浓》获第六届全国美展荣誉奖。
1995年2月大英博物馆举办了他的艺术作品展览,7月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举办其画展。
1995年,上海市政府在鲁迅公园创建了朱屺瞻艺术馆,不仅用于收藏和研究朱的作品,也是一个高品位的艺术交流机构。
1996年4月20日因肺部感染而致急性左心衰竭在华东医院病逝,享年一百零五岁。绝笔画为枇杷红柿图。弟子有潘玉良、邢少兰、倪衍诚、尹光华等。
笔贵有力
笔贵有力,力贵有势。
一味逞力,非知力者也。真知力者,不在于“剑拔弩张”,要在把住其气势。胸中一刹那的迟疑,不免便挫了吾笔之力,但这却能神定于朱屺瞻,使不能挫为挫,则仍可全吾笔之势,此谓之转无力为有力。须知之刹那间的迟疑,毕竟是当时内心的真相,率其真而行之,于势无碍。能率真便无碍,说到底,“真”字第一。
怀素自论草书云:“东却西,南又北,倒还起,断复续。”他所谓触遇成形者,并非乱涂乱画,这里面有辨证的道理在:有来有去,相反相成,而驱笔之际,有朱屺瞻的一贯之“气”在。故变而不乱。是作书一法,何尝不是作画一法。
运笔费力,未必得力,有使尽了力仍不能“入木三分”者。有轻轻一笔重于九鼎者。盖力不在于笔,在于腕,不在于腕,而在于丹田之间,作画时人要站起来,稳其脚跟,平其体势,以便气可以从腹底透出,达于胸,达于臂、于腕以至笔端。
力者,气之运行,不是筋肌勃勃作势。笔出于腕,腕出于心,心要正以“诚”字,腕要贯以“力”字。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塞乎天地之间。”画家平日修养此心胸,旷阔与天地同其大,运起笔来,便自然无碍,写出景来,也就意趣盎然了。
笔有起伏
用笔有起伏,有轻重,有缓急,谓之“节奏”,用笔犹舞蹈,犹溜冰,俯仰欹斜,左右旋转,百变不失其“平衡”。得其节奏,掌其平衡,这是大规矩,此外不必太拘。人云“从心所欲不逾矩”亦是此意。有此两点,也即是“法”,不必斤斤于仿古,而未尝不与古人通,所谓默契是也。
作画须有笔墨。笔墨须取大方,有大家气,朱屺瞻的自绳之道是拙朴为佳,切戒浮滑。布局须深厚,有变化,立意须高,有意境。意境最难言,是个胸襟和眼界问题。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是要开阔胸襟和眼界。孟子说得对,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塞乎天地之间!出笔奇,非真能奇者,恶其着意也。不着意之奇,乃是真奇。真奇与平淡固自不二。“凉风雁啼天在水”奇句也,却也平淡。
平淡未必无奇,作平淡而止于平淡,平淡之外无物也。平淡之外须有物,所谓弦外之音,则平淡自不平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是也。林畊青云诗如此,朱屺瞻说画也如此。
得心应手
常言道:得心应手。实际上,心得了,未必应于手;应于手了,亦未必成于笔。要成于笔,还必须知笔之性,纸之质,墨与色的具体性能,知晓各种性能而掌握之,才可以下笔无碍。用笔之道,须知从有碍达无碍。前人论画云,“加一笔太多,缺一笔太少”,八大山人的作品,厉害就在这点,笔笔派用场。他生活在山水之间,能静观静修,同时心怀悲愤,意入苍凉,这都锻炼了他这一去笔,犹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而同为清楚四大画僧的石涛、石溪、渐江也都嫌笔墨繁,烦恼多。朱屺瞻偶然也学石涛,却学得不像,用笔流畅不及,石溪太繁,不合吾意。“愈老愈觉”简之不易,难在疏而不漏,恰到好处。陆放翁草书诗:“提笔四顾天地窄,忽然挥扫不自知。”提笔之前,胸有浩然之气,塞乎天地之间。动起笔来竟是笔动朱屺瞻不动。在创作得意时,物朱屺瞻浑忘,其乐融融如也。
放笔的真意,言笔触之自由无碍,不是一味纵笔之谓。韩文公诗云“盘马弯弓惜不发”,引而不发之笔,正是“放”字中之一法。作画要善变,不要千篇一律。朱屺瞻内心总有此希求。章法有变,用色有变,然而观笔意,仍可于百变中看出自己的面目。笔意是主要特征。线条重要,运笔须用中锋,还要一波三折,才不呆板,关键在有力有势。线条不仅仅勾出平面,最要表现出立体感。线要有“力”,点要出“神”。点可使线活起来。线立其体,点提其神。线难,点尤难。“点”不可多,要适得其所,恰到好处。
朱屺瞻有时先涂大块色,再勾线条,有时先勾线条,后加色块,有时混合用之。各种技巧都可灵活运用,不必拘于一法。无论山水花卉,最难用“点”。点比线难,点要适得其所,恰到好处,点要有力。中国画中,惟点最难,“画龙点睛”,靠点传神也。点须恰到好处,在一幅画上,多点,少点,点在哪里,都有讲究,运用得当,可以把画的神韵揭出来,抖搂醒目。点不得当,可把一幅好画弄糟。
笔整无画
水清无鱼,笔整无画。落笔有时要邋遢三分,姿态转妙。落笔时最忌拘谨。一须不见有笔,二须浑忘有法。然后才能自在自如。笔为朱屺瞻用,法为朱屺瞻役。中国墨色,最耐玩赏。古人云“墨有五色”,说出此中风味。朱屺瞻近来颇喜作泼墨画,还在摸索试验中,不知能否有所得。
中国画靠笔墨,古人有“墨为肉”之说。但墨亦有骨。墨泽可呈出铁光,为彩色所不可及。用墨经验到家,便能黑而不黑。黄宾虹晚年有眼疾,虽加墨却能黑而不黑,看去仍觉舒服。反之,初学者用墨虽淡而有黑气。所谓不黑而黑,难入眼了。墨色重变化,于变化中显动态。所谓墨韵色,须于动态之中。以泼墨法写雨景,最能发挥水墨淋漓变化的效果。一幅画只有线条而没有墨韵,便缺乏精神,容易变得“干巴巴”!
中国画与毛笔是分不开的。围绕着各种笔墨的应用,产生了千百年来的实践与理论,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绘画传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笔须籍墨(或色)以为用,不能离墨而言笔,古人笔墨合称,即此道理。笔是骨,墨是肉。从笔锋着纸年,称之曰骨,从墨汁落纸看,称之曰肉,两者乌可分?笔有笔法,墨有墨气。大体说来,笔法决定墨气。有焦墨的笔法,有浓墨的笔法等等。
画花卉最可练笔。朱屺瞻爱作兰竹,觉得提起笔能使出“力”。画藤本,殊有趣,悬着臂,落中锋,挥出曲曲的连环,似与长蛇搏斗。画花戟也最能考验笔力,枝枝叶叶都显在眼前,笔弱隐瞒不得。
朱屺瞻最爱画兰竹,因其最泼得出,最可练笔力、笔法。兰竹之题材,古人多为之。元明两代,画兰竹者特多,但成功者究属少数。盖画兰竹,用笔近书法,须有书法的基础。吴镇与文徵明的书法好,兰竹亦画得好。青藤与八大善用简笔,更是难能。石涛笔墨十分熟练,做到随心所欲。
1892年 壬辰,1岁。5月27日生,乳名增钧。祖籍江苏太仓浏河镇。祖辈皆业商,乐善举;
1900年 庚子,9岁。入家塾就读。受塾师影响,开始摹写兰竹与山水。塾师赐字屺瞻;
1905年 乙巳,14岁。入宝山县学堂读书;
1908年 戊申,17岁。入邮传部上海实业学校就读。依然热衷绘画;
1912年 壬子,21岁。开始接触西方绘画并立志从艺,11月入上海图画美术院;
1913年 癸丑,22岁。受聘执教于上海图画美术院,后兼任函授乙部主任。研究油画、素描及中国画;
1917年 丁巳,26岁。赴日本留学,进川端美术学校,从藤岛武二学画;
1918年 戊午,27岁。油画《风景》入选首届苏州美术画赛会展览;
1919年 己未,28岁 。浏河养病,居家研习国画与油画,加入“天马画会”;
1924年 甲子,33岁。江浙军阀交战,举家避乱吴淞,浏河老家及藏书藏画全部毁于兵灾;
1925年 乙丑,34岁。4月,作品参加春季洋画展览。8月,作品参加“天马会美术展览”。当选为第二届江苏美展评委;
1926年 丙寅,35岁。父病故,遂号“二瞻老民”。重建家园,修筑乐天画室。当选为江苏省教育研究会干事;
1927年 丁卯,36岁。居家作家,朋辈雅集,与黄宾虹交往甚密,常在一起鉴赏品评古画;
1928年 戊辰,37岁。10月,与王济远、江小鹣、李秋君、张辰伯、潘玉良等创办“艺苑绘画研究所”;
1929年 己巳,38岁。国画《春寒》《墨荷》《寒林》,油画《劳苦》《静物》入选第一届全国美展。油画《春柳》《盆花》《劳苦》入选西湖博览会。多幅作品参加艺苑成立一周年美展。与齐白石订交。与王济远、潘玉良主编的《艺苑画集》出版;
1930年 庚午,39岁 。《朱屺瞻画集》由艺苑真赏社出版发行;
1931年 辛未,40岁。受聘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与校董。主持艺苑绘画研究所工作,主办艺苑第二届画展;
1932年 壬申,41岁。一·二八日军发起淞沪战争,浏河乐天画室被毁。战争甫歇,冒着严寒与肺疾,奔走淞沪各地战场作油画写生。7月,举办“朱屺瞻淞沪战迹油画展”。任新艺专绘画研究班导师。在浏河新镇建“梅花草堂”;
1933年 癸酉,42岁。以多幅作品参加全国艺术家捐助“东北义勇军作品展览会义卖”。与杨秀涛、周碧初等组织洋画实习研究会。举办“朱屺瞻绘画展览会”。展出油画、国画六十余件。出资营造之“新华艺专绘画研究所”落成;
1934年 甲戌,43岁 。“新华艺专绘画研究所”正式对外招生,亲任研究所主任兼导师,教授国画及西画。作品7幅参加“艺风社第一届展览会”。出资兴办义学“乡村小学校”,并出资万元,与何元奇等创办乡村改进社。为新华艺专筹款购书,发起举办“现代名画家展览会”。应邀去开封出席全国职业教育年会。接连数日在黄河边作油画写生。参加艺风社第二届画展;
1935年 乙亥,44岁。加入诸闻韵、潘天寿等组织发起的白社画会;
1936年 丙子,45岁 。与徐悲鸿、汪亚尘等发起组织默社画会,举办默社画展。分别参加艺风社第三回展、白社第四届画展、上海力社画展。开始征集道友为“梅花草堂”题诗作画,荟萃一代名家作品,历时数载编集成册。与潘天寿、姜丹书等重游富春江写生,并邀往浏河“梅花草堂”雅集数日;
1937年 丁丑,46岁。第二次赴日,考察美术教育。国画《竹石图》、油画《菊花》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为保名画不流失海外,筹款购藏石涛《万点恶墨图卷》《八大山人书画册》等。新华艺专被日军炸毁,翌年迁往新址复学;
1939年 己卯,48岁。为陈抱一、钱铸九、宋钟沅、周碧初在沪举办五人联合油画展,有《静物》《双鱼南瓜》等参展;
1940年 庚辰,49岁。陆续收集并编辑《忠节扇集》6巨册及《贰臣扇集》2册;
1941年 辛巳,50岁。撰写《艺术与修养》一文。与画友论诗作画讽喻时世;
1942年 壬午,51岁。作《高风亮节图卷》《太仓十二古迹图册》等。新华艺专被迫解散;
1944年 甲申,53岁。积齐白石镌印六十余方,作《六十白石印轩图卷》,自号“六十白石印富翁”,潜心临摹古画,作《仿李流芳山水册》等,对吴镇、沈周尤为倾心;
1945年 乙酉,54岁。抗战胜利,参加新太仓社。倡办大学贷金和中学生助学金,嘉惠贫困学子;
1946年 丙戌,55岁。上海美术会成立,当选为监事。与齐白石交十年后初次相晤于沪上。于上海淘砂场修筑“梅花草堂”;
1947年 丁亥,56岁。受聘为上海市美术馆筹备处征集委员。推选为中国画会候补理事;
1949年 己丑,58岁。5月,上海解放。继续作画不辍;
1950年 庚寅,59岁。当选为上海市第一次文化会代表。加入新中国画研究会;
1952年 壬辰,61岁。迁出淘砂场梅花草堂。大批油画寄存友人家,后在文化大革命中毁失;
1953年 癸巳,62岁。游北京,试作毛笔写生数十幅。《潇湘烟雨》入选全国国画展;
1954年 甲午,63岁。加入华东美术家协会。赴黄山写生;
1955年 乙未,64岁。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
1956年 丙申,65岁。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1957年 丁酉,66岁。与钱瘦铁远游川陕,沿途考察写生,速写甚多;
1958年 戊戌,67岁。赴洞庭东山、青浦淀山湖等地写生;
1959年 己亥,68岁。至上海西郊、上钢五厂等处写生。迁居巨鹿路;
1960年 庚子,69岁。赴井冈山、浙江四明山等地写生;
1961年 辛丑,70岁。至嘉定、洞庭东山、杭州、广州等地写生。《杜鹃花》等3幅作品参加上海花鸟画展;
1962年 壬寅,71岁。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朱屺瞻国画展”,展出国画一百三十多件。10月,个人画展应邀赴南京江苏省美术馆展出。赴浙江天目山写生;
1963年 癸卯,72岁。个人画展应邀赴西安展出。赴浙江、镇江、扬州、南京等地写生;
1964年 甲辰,73岁。与画院同仁游无锡。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与王个簃、林风眠、唐云同赴景德镇深入生活,绘瓷器挂盆数十件;
1965年 乙巳,74岁。游嘉兴南湖,作速写数十幅;
1966年 丙午,75岁。岁初,作山水花卉。“文化大革命”开始,被迫停笔。自用齐白石镌印全部上交;
1972年 壬子,81岁。1971年起允许居家。开始悄悄作画,去中山公园写生,作花鸟册页等。钱君陶为之治印;
1973年 癸丑,82岁。潜心临摹历代名画,持续3年,积五十余件;
1976年 丙辰,85岁。作《江村雨霁图》《藕花深处图》及泼彩山水等;
1977年 丁巳,86岁。完成《浮想小写》12页,评者称之为哲理画。应邀为北京饭店和首都机场作画,二度登上八达岭;
1978年 戊午,87岁。“文化大革命”初期收缴之齐白石刻石印发还,作《梅花草堂图》纪念。作泼色山水《雨后斜阳》等;
1979年 己未,88岁。应邀赴北京为人民大会堂作巨幅《红梅图》。聘为文化部中国画研究组成员。聘为西泠印社社员及特约画师;
1980年 庚申,89岁。《朱屺瞻画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重绘《太湖风光图卷》,作油画《风景》与《静物》等;
1981年 辛酉,90岁。“朱屺瞻国画展”先后在上海、南京、成都、北京举行,激起巨大反响。谈艺录《癖斯居画谭》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美术顾问。6月应邀赴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作巨幅《牡丹图》、《竹石图》。10月再次赴北京参加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大会。当选为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1982年 壬戌,91岁。朱屺瞻国画展在广州举行。电影《画家朱屺瞻》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当选为上海书法家常务理事。国画6幅捐赠中国美术馆;作品33幅捐赠上海美术馆;作品8幅捐赠太仓县人民政府。应美国旧金山市政府提议,为该市国际机场作巨幅《葡萄图》。泼色山水一幅入选法国1982年春季沙龙美展。重新开始油画创作,有江南水乡风光等。参与书画义卖,捐赠中国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
1983年 癸亥,92岁。春日,居家作油画,为太仓县重建墨妙亭题匾并赠《水仙》一幅。7月应邀赴美参加旧金山国际机场落成典礼和《葡萄图》揭幕典礼,归国后赴云南写生。《兰花竹石图》《牡丹图》为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作书法《论书卷》,并画《江南三月图》《泼色黄山》《蹲鸱助加餐》《进士读书图》以及花果册12幅。作油画《古瓶红梅》《武夷九曲》《海边》《枇杷与古造像》等;
1984年 甲子,93岁。深圳举办“朱屺瞻画展”。山水花卉作品14件捐赠上海博物馆。山水《大地春意浓》获第六届全国美展荣誉奖。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作品一幅。在从化温泉,作《漫笔纵横》花卉巨册24图。随上海市政协画室访川团赴四川写生观光;
1985年 乙丑,94岁。应邀去钓鱼台国宾馆作画。应邀为人民大会堂作《松石梅》等2幅。为赈济非洲灾民捐画2幅。上海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同年聘为文物之友理事。上海市红十字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香港展览中心举办个人画展;
1986年 丙寅,95岁。应邀赴美国纽约、休斯敦等地讲学。《朱屺瞻国画展》在上海、北京举行。被评为1986年度上海文化新闻人物。《朱屺瞻年谱》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向中国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捐款捐画。瑞典电视台与巴西电视台分别为之拍摄录像。作《佛手梅花图》捐助维修威尼斯和修复长城。作巨幅《墨竹图卷》;
1987年 丁卯,96岁。在深圳举办95岁个人画展。作二丈四尺《墨梅》《墨兰》及《菊花》巨卷。油画《太平洋》参加“中国油画展”;
1988年 戊辰,97岁。为修复长城捐赠《清供图》一幅义拍。作《山村秋色图》捐助上海中小学幼儿教师基金。应邀赴新加坡国家博物院举办个人画展。聘为上海美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国际水墨画展《葡萄图》获奖。重绘梅兰竹菊二丈四尺巨卷中的《墨菊图卷》;
1989年 己巳,98岁。居家创作,筹备百岁画展。聘为上海美术馆艺术顾问;
1990年 庚午,99岁。3月,“朱屺瞻百岁画展”在上海美术馆隆重开幕。4月、10月,朱屺瞻百岁画展分别在香港、太仓隆重展出。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世纪丹青-艺术大师朱屺瞻传》。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朱屺瞻百岁画集》。香港中华书局出版《当代中国画名家朱屺瞻》大型画集。聘为吴昌硕研究会名誉会长、太仓县博物馆顾问。绘花卉蔬果小品10幅,由宜兴紫砂壶名家高手特制十套艺术紫砂壶传世。为90上海艺术节赠国画一幅。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捐赠书法一件。为上海档案馆建馆30周年题词一幅。为颖州西湖碑林作书法一件;
1991年 辛未,100岁。获首届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山水《松本无声图》上海美术作品展获荣誉奖。为抗洪救灾捐赠《花卉》一幅。太仓县浏河镇重建梅花草堂落成。向太仓明德小学捐赠奖学金两万元;
1992年 壬申,101岁。居家创作,去植物园、龙华寺、秋霞圃写生。聘为第十一届亚运会书画展艺术委员会荣誉顾问。聘为西泠印社顾问。应邀为宋庆龄陵园作《柏翠图》一幅。作大山水册24幅等;
1993年 癸酉,102岁。居家创作。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捐赠四尺对开山水一幅。合作八尺国画一幅。《葫芦图》一幅捐赠江苏省美术馆;
1994年 甲戌,103岁。居家创作。1月,香港艺术馆举办“瞻缘堂藏朱屺瞻书画展”,并出版《瞻缘堂藏朱屺瞻书画选》大型画集2册。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开始筹建朱屺瞻艺术馆,4月30日签约,9月1日破土动工。全国人大办公厅收藏《枇杷图》一幅。聘为南京大学东方书画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1995年 乙亥,104岁。2月,英国大英博物馆举办“当代中国画—朱屺瞻的艺术”展览。《春江连海》有限印刷105幅出版发行。《梅花草堂集册》有限印刷105册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5月5日,朱屺瞻艺术馆落成。“朱屺瞻百又五岁画展”隆重举行。《春风又绿江南岸》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上海展荣誉奖。5月24日,在朱屺瞻艺术馆梅花草堂作《墨竹图》一幅,留赠艺术馆。7月,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举办“朱屺瞻画展”。同月,因轻度脑血栓入华东医院治疗;
1996年 丙子,105岁。春日,在病榻作小幅墨笔速写,并作《枇杷》等小幅国画。4月20日晨8时45分,因肺部感染,急性左心衰竭,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5岁。4月29日,上海各界冒雨至龙华殡仪馆为朱屺瞻先生送行。5月5日,朱屺瞻艺术馆举办朱屺瞻艺术馆藏画展。7月29日,屺老骨灰安葬青浦园华侨公墓。上海美术界代表及屺老生前亲朋好友参加安葬仪式;
作品特点
朱屺瞻精通中西艺术,其画贯通古今,融合中西。朱屺瞻与齐白石关系密切,齐白石前后为他刻印70多方,作画题跋、赠扇面数十幅。从50年代以来,他先后在上海、南京、北京、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过十多次个人画展。1962年参加法国春季沙龙画展。1983年为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画巨幅《葡萄》,1986年应邀赴美讲学。他是为数不多的百岁画家,并在百岁纪念日,在上海举办了“百岁书画展”。
画作《可人图》赏析
此图是朱屺瞻的代表作品之一,画中题:“嘉瓠吾所爱,孤高更可人。辛酉夏日于北京钓鱼台所见,归后写之,屺瞻。”山石焦墨勾凃,淡墨皴擦,干湿并用,浓淡相宜。葫芦藤叶以粗、涩的焦墨和浓淡不同的湿墨勾出,粗头乱服而有韵致。深重的山石衬出绿色的葫芦,葫芦造型稚拙天真,用笔生涩有力,响亮的绿色中渗透出赭石的光辉,泼辣而稳重。
朱屺瞻的绘画受西方现代绘画影响,色彩鲜明响亮,节奏感、力量感和层次感极强。他的这幅作品用笔概括有力,用色泼辣生涩,气势磅礴,使人感到强烈的个性和内在的力量,这是朱屺瞻绘画的最大特色。
作品行情
朱屺瞻作品丰富,极受收藏家欢迎,几乎每次重要的拍卖会都有他的作品出售,价格很高。除香港大量出售他的作品外,纽约的拍卖行也拍卖过他的画作,最近1991年5月美国拍卖的一幅《露气远山晴》达到1.4万美元。国内由北京荣宝斋经售他的作品。
主要著作
《朱屺瞻画集》(艺苑真赏社,193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癖斯居画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朱屺瞻画选》
作品保护
2023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其代表作不准出境。
作品图册:
白菊水仙
春山积翠
墨荷图
松排山面千重翠
轻寒正是可人天
红梅报春图
鸡冠花
解暑图
酒香蟹肥
连山若波涛
秋波帆影图
西风落日秋云薄
绿杨荫里白沙堤
特爱松风图
仙寿图
雨后农忙图
远山秋后出
初日照丹枫
方池艳窗图
岭上白云
秋日晴光
山色无定姿
霜林叶爛红
青山古寺
荔枝北瓜图
飞流直下
洞庭锦帆张
唐人诗意图
翠岭秋天外
春江连海
云山帆影
松鼠葡萄图
水晶马乳荐新秋
山村晓雾图
秋山红叶图
秋日清光
客路青山外
丹果压枝
昂首风前
山水四条屏
晨雾山
眼过青山千万重
岁岁东风
富贵寿石
秋山图
清溪白云图
秋水泛舟
溪山放棹
农村风味
枇杷图
花鸟四条屏
蜀山纪游
晚雨养吹风一月
山水图
墨梅图
红梅图
花石图
农村风味
竹石图
墨兰
老干横生色如铁
葫芦图
宇宙
理想
开拓
攀登
突破
曲折
斗争
变革
清洗
再生
奋进
出新
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
仿石溪道人笔意山水
临范宽雪山萧寺图
拟梅花道人溪流归艇图
葵城山林风光图
巫山晴雨图
朝雨初晴图
南湖胜迹
冬修水利图
井冈山国营垦殖场胜景
长兴岛丰收在望图
旱桥
忆写奉贤民众除蚊图
锄梅望实
3381 闵行建造工人新村工地写景
妇女筑路
嘉兴南湖
水墨小品扇面
青嶂万叠古兜山
山翠桥红
护林
革命历程
半农半读育新人
筑堤防潮
旱桥
蛏田优收
炼钢图
1982年作 江陵听涛
朱屺瞻作品
瓶菊
云深不知处(1976年)
朱屺瞻作品
寺院之树
菊黄蟹肥
1989年作 碧波群帆
浙江路桥
1983年作 秋岳云海
1974年作 关良肖像
1965年作 雪景
1982年作 风景
朱屺瞻作品
夏
春
松石千秋
行书李白诗
扇面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福
朱屺瞻作品
四季如春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集珍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山村秋色图
雨后斜阳
秋意正浓
水曲山重
竹石图
夏日山居图
乌桕平生老染红
山居图
白云生处有人家
翠峰小村图
空谷幽兰
青松多寿色
岩间牵牛
修竹幽兰
清供图
牡丹图
芋篮图
积翠如云烟
除害卫民图
春雨海棠图
淡妆娇姿
钟馗读书图
风梢雨箨
嘉瓠高悬图
空谷幽兰
梅花草堂图
露晓红兰重
绿竹助秋声
牡丹娇姿图
青花绿叶上疏篱
葡萄图
清风满庭香
秋荷图
藤花图
武夷山色图
鱼乐图
园蔬图
嘉瓠吾所爱
江上渔舟
溪山信美
行舟绿水前
红梅放春图
浓艳对秋光
双色牡丹图
柳林烟雨图
眼过青山千万重
家园南瓜肥
花卉图
水边画影
写生花卉
朱屺瞻作品
滿枝春色
苍崖翠壁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秋山图
水仙
葫芦
朱屺瞻作品
朱屺瞻作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