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蘧常 编辑
王蘧常(1900年6月2日—1989年10月25日),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涤如、甪里翁、玉树堂主、欣欣老人,浙江嘉兴人,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其父王钧畇为清光绪十五年举人,工书法,博学。蘧常幼年受父影响,七岁时能作诗。早年曾从师沈曾植治学。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馆。1927年去上海先后执教于光华、大夏、复旦、交通等大学。
晚年致力于书法,精心研究汉简,欲化汉简、汉帛、汉陶于一冶,拓展了章草之领域。其书法作品在日本享誉极高,人称“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文史哲艺俱通,著作宏富。
中文名:王蘧常
别名:瑗仲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浙江嘉兴
出生日期:1900年6月2日
逝世日期:1989年10月25日
主要成就:当代王羲之
出生地:天津
王蘧常(1900—1989),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 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涤如、甪里翁、玉树堂主、欣欣老人,嘉兴人,生于天津。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文史哲艺俱通,著作宏富。
王蘧常书法(1)
1917年夏,沈曾植自上海回嘉兴。蘧常仰慕已久,但不敢贸然当面请教,托名“黄阿龙”,把平时读书所遇疑难问题20余条写成一信,寄去请教,引起沈曾植注意。期间,曾再次托名“阿龙”,将绝句两首投寄沈曾植,被赞为“近玉溪(李商隐)”。次年,沈曾植归里扫墓,无意中见到王蘧常习字,当面未置一语,邀他第二天去住处,给予示范。又特取《郑文公碑》墨拓八大轴相赠。自从受学于沈曾植后,蘧常不仅对北碑书法实践的认识大大加深,而且还学习治学方法,甚为受益。学习沈曾植作札记的方法,写治学心得《知无录》10余册。沈曾植教以为学当“去俗就异”,给了他重大影响。在书法上,沈曾植曾引导他说:“凡治学,务去常蹊,必须觅前人敻绝之境而攀之。即学二王,亦鲜新意,不如学二王之所自出……章草自明宋(克)祝(允明)以后,已成绝响。汝能兴灭继绝乎?”揭示了艺术取向,王蘧常终于成为章草大师。
王蘧常书法(2)
1938年,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自广西迁至上海,蘧常任教务长。抗日战争期间,蘧常在之江文理学院历史系和交通大学中文科执教,在国破家亡的危难局势中,十分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伪将接收交通大学。蘧常与同事5人,毅然辞职离校,坚决不为汪伪执教,时称“反伪六教授”。当时的伪中央大学校长原是王蘧常的一位长辈,三次来电邀他去南京任文学院长,被他以一诗拒绝。蘧常在日伪统治时期,洁身自爱,自甘贫困,曾全家吃菜粥度除夕,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受到人们的钦敬。其夫人沈静儒,也认为失节事大,饿死事小,坚决支持他的爱国行动。此间,以任私人教师,勉强维持一家人生计。时有诗文,或愤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或怀念在日寇铁蹄下的故乡嘉兴的父老乡亲。他在《书李怀琳草书绝交书后》中的结句写道:“时海氛惨厉,生气都尽矣。”又在《哭故乡嘉兴沦陷》诗中,悲愤地吟道:“六州铸错事全非,又报家乡劫火飞。如鹊绕枝何处宿?似儿失乳向畴依?梦中灯火人无恙,泪底松楸望总违。二十四时肠百转,几回岁月几沾衣。”抗日战争胜利之年,当他获悉交通大学学生杨大雄烈士事迹后,激于义愤,用《郑文公碑》书体,书写了《杨大雄烈士殉国碑记》,悲壮之情贯注全篇。其抗战诗文,编为《抗兵集》,诗如《八百孤军》《闻平型关捷报歌》《大刀勇士》《胡烈士歌》,文如《论倭不足畏》《胡阿毛烈士传》,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抒发了民族正气。抗战胜利后,王蘧常在暨南大学任教。1949年开始,在无锡中国文学院任副院长。
王蘧常以书法著名当代。从50岁左右开始,精心研究《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敦煌汉简》《罗布泊汉简》《楼兰魏晋竹简》和《流沙坠简》,注意篆、隶的内在联系,“欲化汉简、汉帛、汉陶于一冶”,“拓展章草之领域”。60岁后能默诵《说文》部首,并用小篆写了六七年日记。70岁后,其章草书法已从成熟走向别树一帜。作品曾先后到法国、日本展出。识者评其章草特点:“无一笔不具古人面目,无一笔不显自己的精神。”其章草书法艺术“博取古泽,冶之于章草之中,所作恢弘丕变,蔚为大观”。日本书法界则更称颂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推崇备至。他于80岁后为泰山、禹庙、黄鹤楼所书的匾额,获得千万人赞赏。特别是为杭州岳庙撰写的抱柱长联,人誉为“神州之冠”。
王蘧常书法(3)
王蘧常书法(4)
顾亭林诗集汇注
作者名称 王蘧常
作品时间2006-06-01
王蘧常书法艺术解析
作者名称 王蘧常
作品时间2001-7-1
康有为曾在王蘧常恩师沈曾植面前说过“咄咄逼人门弟子”(《书谱》总76期18页)一语,沈先生以为奖誉过甚,实则与卫夫人当年流涕感叹“此子(王羲之)必蔽吾书名”(祝嘉《书学史》1984年版61页) 无异。事实证明,王蘧常以其不可替代的艺术成就远远超出了他的恩师,成为本世纪可与古代的书法大师相提并论的一代宗师。
王蘧常
王蘧常
王蘧常
在中国书法史上,章草曾出现过两次高峰,一个是汉魏时期,一个是元明时期。王蘧常的出现,则标志着章草的第三个高峰。汉魏章草与汉简相近,用笔轻灵,结体略扁,隶味较浓。元明章草则基本上是汉魏章草的继承。元明人写章草往往以楷法为之,古意已漓,整体水平已不能与汉魏同日而语。明以后,章草这一书体又趋于式微,问津者寥寥。民国以降,王世镗继起,然未能形成规模。至郑诵先、王蘧常这一代,稍稍有所改观,而到文革结束,书法热兴起,章草才出现了第三个高峰。当代书坛,节奏变化极快,先后出现了魏碑热、小楷热、章草热、汉简热、《书谱》热等,值得注意的是,诸种效法热当中,只有章草是取法今人的,这便是王蘧常章草。人们已经把王蘧常章草当法书进行学习了。那么,王蘧常章草是否已经超过了古代的法书,可以取而代之呢?回答是肯定的。汉魏章草同汉简一样,是对隶书的简化,而简化总有俗化的特征,因此,汉魏时期的章草代表作,如索靖、皇象等,书作都有趋今的特点,格调都不十分高古。而王蘧常章草,人谓不落唐以后人一笔,实则不落东汉以后一笔,有三代古朴遗风,其书铜锈斑斑,风蚀雨浸,金石之气浓郁,可谓古今第一。
然王蘧常章草用笔有实无虚,虚灵不如同期其他书家,这与当代人的审美习惯有较大出入,使得王先生未能博得如林散之、沙孟海那样的声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应该会出现改观。
1900年6月生,3岁时识字,区分四声。4岁时随父赴广西,习《文字蒙求》等训蒙读物,并执笔“描红”,继读四书与《毛诗》。7岁时耽读韩愈、柳宗元文章,作诗10余首,被誉为“神童”。10岁时入富川县学受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父携眷回嘉兴。
1912年,入嘉兴高等小学。14岁,越级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15岁始代父作字,初露头角。后因病辍学,在病床上以指代笔,摩挲唐拓《十七帖》影印本,比画记忆。
1917年夏,蘧常仰慕沈曾植。次年,沈曾植给予示范。又取《郑文公碑》墨拓八大轴相赠。
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馆,受教于唐文治。21岁时,蘧常编写《三代史》,在报刊上零星发表,王国维读后大为赞赏,誉之为“王三代”。
1924年毕业于无锡国学馆,同年由唐文治介绍,入私立无锡中学任教。
1925年至1926年任无锡专门国学院讲师。
1927年去上海,次年,继续钻研诸子学派,撰成文稿,并获知于梁启超。
1928年至1929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
1938年,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自广西迁至上海,蘧常任教务长。
1938年至1942年任上海国学专修学校教务长。抗日战争期间,蘧常在之江文理学院历史系和交通大学中文科执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伪将接收交通大学。蘧常与同事5人,毅然辞职离校。抗战胜利后,王蘧常在暨南大学任教。
1949年至1951年任无锡中国文学院副院长。
1952年以后任复旦大学哲学系、中文系教授。1949年开始,在无锡中国文学院任副院长。
主要论著有:《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严几道年谱》《沈寐叟年谱》《国学讲演稿》《国耻诗话》《王蘧常章草艺术》《诸子新传》《荀子新传》《明两庐诗》《续许氏嘉兴府志经籍志》《商史坟典志》《商史·汤本记》《礼经大义》《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抗兵集》《梁启超诗文选注》《顾亭林诗集汇注》《顾亭林诗谱》《顾亭林著述考》《书法答问》《明两庐题跋劫余录》等。遗著《秦史稿》。主编有《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注》(与钱萼孙合作)、《江南二仲集》。又有著作《钱衎石年谱》等多种,经战乱散佚。王蘧常教授主要著作目录:
已出版的
1.礼经大义 无锡印书馆出版
2.诸子学派要诠 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上海书店有影印本
3.先秦诸子书答问 同上 附在诠后
4.荀子新传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5.严几道年谱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神州国光社近代历史丛刊戊戌变法有选本 台湾有翻印本
6.沈寐叟先生年谱初稿 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
7.沈寐叟年谱 商务印书馆出版香港有翻印本
8.增补嘉兴府志经藉志 之江大学年报抽印本
9.商史世纪本纪 陈柱中国学术讨论集及国专年刊
10.商史汤本纪 无锡国专年刊
11.商代典坟志 大夏大学年刊
12.明两庐诗 常熟印书店出版(与钱萼孙诗合刊称江南二仲诗)
13.抗兵集 上海新纪元出版社出版 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有翻印本
14.国耻诗话 上海新纪元出版社出版台湾有翻印本
15.国学讲演稿关于诗经、盂子、朱子三篇无锡印书馆出版
16.无锡国专月试文选 无锡印书馆出版
17.王蘧常章草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18.顾亭林诗集汇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台湾有翻印本
19.梁启超诗文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已付印即将出版的
1.顾亭林诗谱 上海古籍出版社承印
2.陈化成年谱 福建人民出版社承印
3.颐亭亨 著述考印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顾颉刚先生纪念集中
4.历代论诗绝句集 与郭绍虞、钱仲联合编人民文学出版社承印
5.王蘧常书法集 浙江人民出版社承印
已付印而稿本遗失的
曾国藩论学杂钞 大东书局承印(解放后, 该局解散,稿本不知去向)
成书未付印的
1.朱子大全集校释 见唐蔚芝先生自订年谱据柳诒征日记南京国学图书馆有传抄本
2.朱子著述考 因乱遗失,曾由陈君某寄回残本仅十分之一而已
3.曾国藩著述考 稿本已遗失。某君有研究曾国藩学说者其书附印于后,王蘧常教授未曾见到
4.钱侃石年谱 原稿于一九六八年动乱中被毁,但上海秦翰才有抄本。据云:与其他年谱一千余种,捐献于上海图书馆,则其书尚在也。又嘉兴钱冲甫名熊祥,亦有手抄本,今其人已亡,不知其抄本尚存否?
在修补中的有
秦史 此稿五十六卷,未印.大半毁于动乱中。拨乱反正后,始复修补,仅成四十七卷,尚待继续完成。
2023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其代表作不准出境。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