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襄 编辑
王襄(1876年12月31日—1965年1月31日),祖籍浙江绍兴,世居天津。中国现代金石学家、甲骨学家。长期从事金石学、甲骨学研究,为中国的金石、甲骨学研究,特别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辑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1959年天津市书法研究会在天津市文史馆成立,他出任首任会长,直至逝世。
中文名:王襄
别名:王纶阁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876年12月31日
逝世日期:1965年1月31日
出生地:天津
1876年12月31日,王襄出生于天津城东门里仓门口的一个文物研究世家,父亲是王恩翰,母亲郑氏。七岁时,王襄跟随兄长入私塾读书。10岁时,其父考中举人;11岁时,改入樊氏私塾学习。王襄自幼喜欢小篆、古书,曾师从王守安。1910年在北京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矿科毕业,1913年又毕业于天津民国法政讲习所政治经济科。曾在天津、福建、广东、四川、浙江、湖北等省盐务稽核所任职多年,曾在四川川北盐务局(今四川省三台县)拜心意拳大师宝鼎为师学习武术和内功十三段,并参与宝鼎内功十三段书籍的校核工作。
范寿轩是晚清末年经常往来于京津地区的古董贩子。一日范寿轩急匆匆地来到王襄家,说在河南见到一种“龙骨”,上面刻有古代的文字,问他想不想要。王襄一听,很感兴趣。正好孟广慧也在座。孟广慧是天津近代著名书法家,很有名气。听说是有古文字,二人赶忙催促范寿轩前往收购。由于当时交通还不便利,直到一年后,也就是1899年,范寿轩才带着从河南收购的龙骨回到天津。原来,在中国清朝晚期,男人要留长辫子,头顶前半部的头发要全部剃光。那时候,理发工具就是一柄锋利的剃刀,一不小心,就会划伤头皮,所以剃头匠必须常备一些止血药,这种止血药就是龙骨碾碎制成的。不过王襄对这些不感兴趣。他见这些"龙骨"大大小小,形状不一,有的像龟板,有的像一般的动物骨头。他在灯下仔细琢磨这些龙骨,发现上面有许多刻画的小道道。他把大大小小的龙骨对到一起,拼成了两三块龟板,他小心地擦去龟板上的泥土,发现这些“龙骨”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便向范寿轩求购这些“龙骨”,范寿轩以奇货自居,向王襄索要高价。王襄无力支付巨款,只得购买零星小片,未能得到大片龟骨。
后王襄根据龟骨出土地点的河南安阳小屯村,断定这些龟骨是殷墟故物。后知道这些故物中有龟甲和兽骨两种,乃殷商占卜时所用之物,龟甲、兽骨上所刻之字是占卜的结果。
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王室贵族使用的占卜文字,因其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故名。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是我国所知最早的文字。在我国图书发展史上,甲骨文书被认为是最早的图书。它记载了先民的生活片段。从人类文明视角考察,甲骨文的出土,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纸草文书及希腊的线形文字的发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从学术研究方面来看,甲骨文与敦煌遗书、汉简和故宫明清档案一起,被世人誉为近代中国四大学术发现。
王襄和王懿荣基本同时,是我国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鉴定和购买者之一。王懿荣虽然最早鉴定并购买甲骨,但他在1900年自杀殉国,没来得及对所藏甲骨进行全面研究,因而没有留下此学的论述,王襄不仅有鉴定,购买甲骨之功,还有著述传世,对甲骨学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天津同样沦陷。范寿轩贱价大量出售一大批甲骨。王襄倾其所有,购得一大批龟骨。
王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襄失业在家,生活拮据,天津的古董商常去他家,游说他将甲骨卖给日本人,但王襄推说甲骨已存放内地,为了不使祖国的珍贵文物流往国外,他宁肯卖衣物和家中什物维持生活,也不要日本人的高价。抗战胜利后,北京藻玉堂书店的老板和几个高校的负责人到天津和他纠缠了一个多月,要购买他收藏的甲骨。虽然此时物价飞涨,但他仍不为重金所动,一口回绝了他们,王襄后来说:“甲骨是祖国的瑰宝,现在没有新的发现,将来也不会发现的很多,卖给那些大学,都是外国建立的,将来也会流失异帮,等到中国人想研究就困难了。”
解放初期,直到1952年,王襄家中仍很困难,董作宾曾从美国来信,询问他是否有意将甲骨售与美国某大学,王襄也一口回绝了。1953年王襄出任天津文史馆馆长,他将毕生搜购珍藏的甲骨文全部献给了国家。
甲骨研究先驱
王襄对于甲骨文不仅有鉴定、购买之功,还有著述传世,著述颇丰,撰写甲骨文、金石文和个人诗文等方面书稿有四十余部,多未刊行。
王襄塑像
他写的《簠室殷契类纂》是甲骨学史上的第一部字汇,此书于1920年出版。1925年他出版了《簠室殷契征文》公布了他收藏的五千多篇甲骨中的精品。
除上诉三者外外,还著有《簠室殷契征文附考释》《殷代贞史待征录》,以及《殷墟书契待问篇录本》《簠室所抚殷契》和《纶阁所录殷契》等甲骨文研究专著。
金石研究
除甲骨文研究外,王襄先生在金石、陶器和简策等方面均有专深的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主要专著有《毛公鼎释文》《滕县汉石刻画记》《三体石经考录本》《古镜写影》《宋钱志异录》《纶阁所抚金石文字》《古陶今释》《古陶残器絮语》《流沙坠简勘误记》和《秦前文字韵林》等。
其他著作
除上举有关古文字专著外,王襄先生还有自己的诗文别集和四部杂著,主要有《纶阁文稿》《纶阁诗稿》《簠室题跋》《簠室笔记》《簠室杂抄》《簠室课余杂抄》《簠室丛录》《丛录备志》《两汉文物举例》和《入蜀琐记》等。
1、为了彰显王襄先生等先贤在甲骨文发现和研究等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在“甲骨文发现百年”纪念日的时候,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编印出版了《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收录了罗振玉、王襄、郭沫若、胡厚宣、商承祚、容庚和唐兰等甲骨学专家的著作近50种,是甲骨学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王襄先生是甲骨文研究的先驱,有开创之功。
2、2009年12月18日上午在天津市文史研究馆举行了纪念王襄发现甲骨文110周年暨马家店遗址保护座谈会。
王襄天津故居
进大门后,门楣上高悬“太史第”、“经魁”、“文元”、“贤士”匾额,标明是科第联翩之家。该院舍建于清代中叶。进院后右侧一间俗称倒座的为厅房,接待客人用,2小间北房,亦称“宝古经舍”,是为书斋。其房几经拆修改建,除北院门楼、门房、客厅、后院房子框架、东房的板墙尚辨原貌外,余已不复存在。现均为居民住宅。
2023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其代表作不准出境。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