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膺 编辑
李膺(110-169年),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今河南省襄城县)人。东汉名士、官员,太尉李修之孙、赵国相李益之子。
举孝廉出身,在司徒胡广征辟下,举高第,累迁青州刺史,为政严明,郡守县令大多弃官而去,迁渔阳、蜀郡太守,迁护乌桓校尉,屡次击破鲜卑入侵,因事免职。永寿二年(156年),鲜卑犯境,拜度辽将军,敌人闻讯畏服,声威远播。入为河南尹,因检举不法,受诬免官,在应奉的援救下,获得赦免。出任司隶校尉时,能使宦官震恐,位列“八俊”之首,有“天下模楷”之称 。第一次党锢之祸时,受迫害下狱,得到赦免回乡。陈蕃、窦武图谋诛杀宦官时,迁永乐少府,又被免职。
建宁二年(169年),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后,主动自首,遇害,享年六十。
概述图片来源:
别名:李元礼
字:元礼
所处时代:东汉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颍川郡襄城县
出生日期:110年
逝世日期:169年
主要成就:屡破鲜卑,声振远域
本名:李膺
官职: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司隶校尉等
地位:“八俊”之首
典故:李郭同舟
名扬天下
李膺的祖父李修,于汉安帝时任太尉。父亲李益,曾任赵国国相。李膺的性格孤高,不善交际,只把同郡的荀淑、陈寔当作师友。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又被司徒胡广征召,举为高第。再升任为青州刺史,青州的郡守县令都害怕李膺的严明,大多在听到李膺来青州的消息后就弃官而走了。
著威幽并
李膺像
永寿二年(156年),鲜卑进犯云中郡,汉桓帝听说了李膺的才能,于是又征召他担任度辽将军。最初,羌人掳掠到疏勒、龟兹二国,多次侵扰抢掠张掖、酒泉、云中各郡,百姓多次遭受他们的残害。自从李膺到达边境,羌人听到消息都感到畏惧屈服。将以前掳掠的男女,统统送还到边境。从此以后,李膺声威远播。
被诬免职
延熹二年(159年),李膺被征召为河南尹。当时宛陵郡的豪强羊元群从北海郡被罢官回来,贪污罪行严重,四处搜刮珍宝,连郡舍厕所中的奇巧之物,也用车子拉了回家。李膺上表要审查他的罪行,因为羊元群贿赂宦官,导致李膺被判为诬告,反而被发配到左校服役。
之前,李膺与廷尉冯绲、大司农刘祐等同心同德,检举惩处那些奸邪得宠的人,冯绲、刘祐这时也遭诬陷被发配到左校劳作。司隶校尉应奉向桓帝上书替李膺等人申诉,才使他们得到赦免。
刚正不阿
李膺后来再次升官,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当时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长,贪婪残暴,无法无天,竟然杀害孕妇,他听说李膺的威严,于是畏罪逃回京师,躲在张让家的夹柱中。李膺知道后,率领吏卒拆破夹柱捉拿了张朔,将其交付洛阳县的监狱。录供完后,便将其正法。
张让因而向桓帝诉冤,桓帝下诏召李膺入殿,并亲自到廊上责问李膺为什么先斩后奏。李膺回答说:“昔日晋文公捉拿卫成公回到京城,《春秋》肯定他的行为。《礼记》上说‘公族犯了罪,国君即使说宽赦他,官吏也严守法律不听从’。从前孔子做鲁国的司寇七天就杀掉了少正卯。如今我到职已满十天,私心害怕因办事迟滞而造成过失,没有想到却获了办案过速的罪。臣的确知道自己的罪责,死期就要到了。特请求宽留我五天,限期灭尽大恶,回来受烹煮之刑,这是我生的本愿啊!”桓帝没有再说什么,回过头来对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的罪过,司隶(指李膺)有什么过失?”便打发李膺出去。从此各个黄门、常侍都屈身敛迹不敢出声气,休假时也不敢再出宫。桓帝诧异地问是什么原因,他们都叩头流泪说:“怕李校尉。”当时,朝廷一天比一天紊乱,纲纪败坏,只有李膺独自保持风采,凭借声名自我清高。士人有被他接待的,当时叫做登龙门。
免官回乡
党锢之祸
在此期间,海内追求高风亮节的人便互相标榜,为天下名士定出标号。其中,李膺与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寓七人并称为“八俊”。
祸起遇害
永康元年(167年),桓帝驾崩,汉灵帝即位,陈蕃任太傅,与外戚、大将军窦武共同主持朝政。陈蕃、窦武合谋诛杀宦官,任用天下名士,以李膺任长乐少府。不久,陈蕃、窦武的密谋泄露失败,李膺等人又被免官。
建宁二年(169年),第二次党锢之祸发生,朝廷开始逮捕与之有牵连的党人。同乡人对李膺说:“可以走了。”李膺回答说:“侍奉君主不躲避灾难,有罪不逃脱刑罚。这是我的节操。我已经六十岁了,死和生都由命中注定,能跑到什么地方去呢?”便主动到朝廷诏令指定的监狱中去,被拷打而死。他的妻子儿女被流放边境,他的门生、故吏和他们的父兄,都被禁锢,不准做官。
李膺任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时屡次击破犯境的鲜卑,并能使羌人畏服。后入朝为司隶校尉时,严厉执法,使宦官震恐。
李膺半身像
刘陶:“窃见故冀州刺史南阳朱穆,前乌桓校尉臣同郡李膺,皆履正清平,贞高绝俗。穆前在冀州,奉宪操平,摧破奸党,扫清万里。膺历典牧守,正身率下,及掌戎马,威扬朔北。斯实中兴之良佐,国家之柱臣也。宜还本朝,挟辅王室,上齐七燿,下镇万国。”
应奉:“膺著威幽、并,遗爱度辽。”
陈蕃:“聪明亮达,文武兼姿,臣不如弛刑徒李膺。”
皇甫规:“李膺、王畅、孔翊,洁身守礼,终无宰相之阶。”
蔡邕:“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
范晔:
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概,波荡而从之,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顾,至于子伏其死而母欢其义。壮矣哉!子曰:“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渭以泾浊,玉以砾贞。物性既区,嗜恶从形。兰莸无并,销长相倾。徒恨芳膏,煎灼灯明。
陈普:“凤麟自古待明时,矶虱何堪论是非。可是首阳可埋骨,争知人怨首阳希。”
归有光:“若贾生(贾谊)之通达,蔡邕之文学,张衡之精思,卓茂之循良,李膺之高节,黄宪之雅度,邓禹之功勋,有不可一二数者。”
李光地:“李元礼为司隶校尉,宦官之弟已避入柱中,便当住手,乘此以慑群小足矣。何必破柱杀之,以致激变。”
蔡东藩:
李膺、段熲、陈龟、张奂、种暠诸人,皆文武兼才,相继任用,无不奏功。
彼陈蕃、李膺诸人,知进而不知退,毋乃昧机。
若李膺等虽素怀刚正,而当国家开道之秋,不如洁身远害,天地闭,贤人隐,古有明言,乃以一时之矫激,祸及海内,宁非愚忠?徐孺子谓大木将颠,非一绳所能维;郭林宗谓天之所废,不可复支,正洞明权变之言,故卒能超然于党祸之外;刘胜甘作寒蝉,亦此物此志云尔。李杜虽忠,其如未识权宜何也?
惟李膺杜密范滂诸人,不知韬晦待时,徒以一朝之标榜,祸及身家,株连亲友,是岂不可以已乎?
李膺门
“李膺门”出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是时朝庭日乱,纲纪颓陀,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后以“李膺门”“李膺门馆”誉称名高望重之家。 亦省称“李门”。
李郭同舟
郭泰在洛阳游学,见到了时任河南尹的李膺,李膺对他大加赞赏,于二人于是结为好友,名震京师。后来他要回乡,士大夫送他到河边,有几千辆马车。但郭泰只与李膺同船过河,众宾客望见他俩,好像神仙一般。 后以“李郭同舟”等比喻知己相处,不分贵贱,亲密无间。
严于摄下
人们一起谈论陈蕃和李膺的成就和德行,却决定不了谁先谁后。大儒蔡邕评论道:“陈仲举敢于冒犯天子,李元礼严于整饬下属。冒犯天子难,整饬下属容易。”于是陈蕃的名次就排在三君之后,李膺排在八俊之前。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后汉纪》及《东观汉记·卷三》亦有记载。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