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根 编辑

东汉官员

杜根,字伯坚,颍川定陵(今河南省襄城县)人,东汉官员。

杜根性情急躁而率直,永初元年(107年)通过举孝廉成为郎中,因公开反对邓太后摄政而被下令杖杀,杜根便通过装死逃过一劫。 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去世,汉安帝以公车特征杜根入朝,拜为侍御史。 汉顺帝时被贬为济阴太守,后辞官归乡,享年78岁。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杜根

字:伯坚

所处时代:东汉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颍川定陵(今河南襄城)

人物生平

编辑

杜根,字伯坚,是颍川定陵人。

反对邓后

杜根性格朴实,性情急躁而率直。永初元年(107年),被推举为孝廉,成为郎中。当时,和熹邓太后执政,杜根认为安帝长大了,应该亲自处理政务了,就和同一官署的郎中共同直言进谏说太后不该长久摄政。

邓太后大怒,拿下了杜根等人,下令用缣囊(白袋子)装着,在大殿上扑杀杖毙。

行刑的人在杖责杜根时并没有用力,对此,《后汉书》记载是司扑者知道杜根很有名气,所以让行刑得人打的时候不要太用力; 而成书更早的《后汉纪》记载,是杜根“先知”自己的行为会遭到杖杀,于是事前“召司扑者阴共为意,乃使执扑者不加力” 。打完后,杜根被运出城外。

装死避难

当时在北宫被打死的官员,都要被拉到上东门外扔掉。因为上东门是外郭城的城门,靠近邙山,接近墓地,运送方便。杜根被扔到上东门外,不久苏醒过来。邓太后派人来检查,杜根就装死,一动不动,躺了3天,身上创伤化脓,眼眶生了蛆,太后以为他死了,不再管他,他才得以逃脱,逃到宜城山(湖北西北部)做了一个酒保。

公车拜官

建光元年(121年),邓氏一族倒台,汉安帝身边的大臣都说起杜根等人的忠心。汉安帝以为杜根已经死了,于是昭告天下,寻找他的子孙,录为官员。杜根刚回到老家,就被奉为公车,又拜为侍御史。当时,平原郡的官员成翊世也因为劝说太后交还政权而被判罪,和杜根一起被征入朝,成翊世被提拔为尚书郎,与杜根同时任用。

有人问杜根说:“你当时遭遇灾祸,天下人也都和您一样坚持道义,而且您的知己故交也不少,怎么至于活的那么艰辛啊?”杜根说:“在民间躲藏,也不是与世隔绝。万一身份暴露的话,会祸及到自己的至亲好友,所以不能这么做啊。”

辞官病逝

汉顺帝年间,杜根被稍稍贬职,降为济阴太守。后来,杜根辞官返回故里,享年78岁。

亲属成员

编辑

父亲叫杜安,字伯夷,小的时候就有志向和节气。13岁的时候进入太学,号称为奇童。京师的王公贵戚仰慕他的名声,有的人给他写信,杜安不打开,都藏到了墙里。到了后来逮捕涉案的贵族们,杜安打开墙壁取出信,都完好如初,居然没有受到他们的牵连,当时的人都以他为贵。在巴郡做太守,政绩相当有名声。

人物评价

编辑

范晔:根性方实,好绞直。

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史料记载

编辑

《后汉书·卷五十七·杜栾刘李刘谢列传》 :杜根字伯坚,颍川定陵人也。父安,字伯夷,少有志节,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京师贵戚慕其名,或遗之书,安不,悉壁藏之。及后捕案贵戚宾客,安开壁出书,印封如故,竟不离其患,时人贵之。位至巴郡太守,政甚有声。

根性方实,好绞直。永初元年,举孝廉,为郎中。时和熹邓后临朝,权在外戚。根以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乃与同时郎上书直谏。太后大怒,收执根等,令盛以缣囊,于殿上扑杀之。执法者以根知名,私语行事人使不加力,既而载出城外,根得苏。太后使人检视,根遂诈死,三日,目中生蛆,因得逃窜,为宜城山中酒家保。

及邓氏诛,左右皆言根等之忠。帝谓根已死,乃下诏布告天下,录其子孙。根方归乡里,征诣公车,拜侍御史。初,平原郡吏成翊世亦谏太后归政,坐抵罪,与根俱征,擢为尚书郎,并见纳用。或问根曰:“往者遇祸,天下同义,知故不少,何至自苦如此?”根曰:“周旋民闲,非绝迹之处,邂逅发露,祸及知亲,故不为也。”顺帝时,稍迁济阴太守。去官还家,年七十八卒。

《后汉纪·孝安皇帝纪·上卷第十六》:“郎中颍川杜根与同署郎共谏太后不宜久摄政,太后怒以绢囊盛根等于殿,扑杀之。谏者皆以被扑死,根先知召司扑者阴共为意,乃使执扑者不加力,既毕,皆载出城外。根以扑轻得免,逃窜宜城山中,为酒家佣积十年余。天子知根等忠,普告天下,使录其子孙,根乃自出。公车征,转迁至济阴太守,以德让为政,移风易俗。”

下一篇 栾巴

上一篇 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