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编辑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1975年11月1日,万圣节和万灵节之间的那个夜晚,意大利作家、“后新现实主义时代”的电影导演帕索里尼在罗马郊区被一个17岁的男妓用棍棒击杀,时年53岁。这位毁誉参半的大师的猝然暴毙震动了欧洲文艺界:教士们在他尸骨末寒时便开始驱除他的“邪恶魂灵”,而他的朋友、学生和崇拜者们(其中包括萨特、贝尔托鲁奇和罗兰·巴特)则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尊奉他为“圣—皮埃尔·保罗”。\r\n\r\n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PaoloPasolini,1922-1975)的作品充满影像活力,寓意深刻。导演本人是同志,在自己的电影里却很少涉及这个题材。\r\n\r\n1961年,他导演了第一部片子《寄生虫》(Accattone),继承意大利新写实主义\r\n电影的风格,真实地呈现了罗马的边缘阴暗面。1964年的《马太福音》(TheGospelAccordingtoSt.Matthew,1964)以现实主义风格讲述了耶稣的一生,被认为是最忠于基督精神的宗教影片,在美国获得宗教团体的广泛认可。假如这些教会得知帕索里尼既是共产党员,又不信神,还是同性恋者,他们大概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帕索里尼的作品常向古典名著取材,比如《俄狄普斯王》(OedipusRex,1967)《十日谈》(TheDecameron,1970),《坎特伯雷故事》(CanterburyTales,1971)《一千零一夜》(ArabianNights,1974)等,在这些影片中,他通常采用自然光线,并起用非职业演员。帕索里尼最受争议的影片是死后上映的遗作《萨罗》或《索多玛120天》(Salòole120giornatediSodoma)。"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22年3月5日
去世日期:1975年11月2日
出生地: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博洛尼亚
更多中文名: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 / 皮耶·保罗·帕索里尼
更多外文名:P.P. Pasolini
家庭成员:Carlo Alberto Pasolini (父亲) / Susanna Pasolini (母亲) / Guidalberto Pasolini (弟弟) / 尼内托·达沃利 (恋人)
IMDb编号:nm0001596
职业:编剧 / 导演 / 演员 / 作者
1974年
第27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一千零一夜
第27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大奖 一千零一夜
1972年
第2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 坎特伯雷故事集
1971年
第2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提名) 十日谈
第2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银熊奖 评审团大奖 十日谈
1969年
第1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提名) 爱情与愤怒
1968年
第29届威尼斯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提名) 定理
1967年
第28届威尼斯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提名) 俄狄浦斯王
1966年
第19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大鸟和小鸟
1964年
第25届威尼斯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提名) 马太福音
第25届威尼斯电影节 评审团特别奖 马太福音
1962年
第23届威尼斯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提名) 罗马妈妈
1958年
第11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最佳编剧 年轻的丈夫们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图片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图片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图片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图片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图片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