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光南 编辑
倪光南,男,汉族,1939年8月1日出生于香港,祖籍浙江镇海 ,计算机专家,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1年,倪光南从南京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参与研制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后开展汉字处理和字符识别研究,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1981至1983年,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工作,担任访问研究员。1984年,中科院计算所为转化科技成果,创办计算所公司(联想公司前身),由他出任总工程师,主持开发联想式汉字系统,产品成功后,计算所公司于1989年11月改名为联想公司。此后,担任联想公司董事兼总工程师,主持开发联想系列微机,确立联想主营业务 。1995年,因公司发展路线之争,最终被解除联想总工和董事职务 。1999年,彻底离开联想,同年,开始帮助方舟科技设计芯片 。2001年,因发展路线差异,从方舟科技离职 。此后,专注推广国产芯片、软件、操作系统 。曾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第五、第六届理事长。
倪光南是中国最早从事汉字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研究的学者,提出并实现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主持开发的联想式汉字系统,较好解决了汉字处理的一系列技术问题。1988年、1992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2011年、2015年分别获得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中文名:倪光南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香港
出生日期:1939年8月1日
毕业院校:南京工学院
代表作品: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系统工程
主要成就:主持开发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系列微型机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政治面貌:无党派人士
职称:研究员
祖籍:浙江镇海
早年经历
1939年8月1日,倪光南出生于香港湾仔道,父亲倪承焘曾任宋子文的香港广东银行董事会秘书,为工作和躲避战乱携全家移居香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倪承焘全家八口又迁到上海,投奔倪光南外婆家。1945年,日本投降后,倪承焘先后出任宋子文秘书、民国广东省政府主席驻沪办事处秘书等职,这期间,倪光南进入钱江小学读书,在学校里,他逐渐对制作手工产生浓厚兴趣。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倪承焘去往上海联一橡胶带厂工作,倪光南从钱江小学转到复兴小学。1950年,升入上海市复兴中学。 1956年,中学毕业后,出于对无线电的热爱,考入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现为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1961年,以5年全5分的优异成绩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从南京工学院毕业。
科研经历
参与119型计算机研制
1961年,倪光南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第六研究室(外部设备室)工作,当时计算所为全力研制吴几康领导的“119型计算机”(注:这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新设立第八研究室,他又被从六室调到八室,参加“119型计算机”项目 。先是担任外围设备值班长,负责调机,后又担任插件(线路)组长,负责设计和改进线路 。1964年4月,“119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倪光南在该项目的历练,逐渐成为所里的业务骨干之一。
1964年,倪光南在计算所留影
参与717机显示器研制
1968年,倪光南参加了计算所六室显示组万永熙主持的717机显示器研制,逐步解决了计算机的汉字显示问题,在“717计算机”上研制出能够显示256个汉字的显示器。这是中国最早的汉字显示器,这项研究揭开了倪光南研制联想汉字系统的序幕。
参与111机汉字显示器研制
在717机显示器研制成功后,倪光南又参与研究了汉字输入输出、编码、内部阐述等问题,研发出能够用键盘进行输入输出和显示的“111机汉字显示器”。
参与SK-1光笔图形显示器研制
111机汉字显示器研制成功后,倪光南又参与研发出了“SK-1光笔图形显示器”,但光笔输入需要在一个上面排列着几千个汉字的特殊大键盘上,用光笔逐个选择,非常繁琐,且需要操作者记忆大量输入规则。
开展汉字处理研究
1974年,倪光南在计算所阶梯教室作的学术报告中首次提出联想输入方法,就是利用上下文的关联由计算机辅助汉字输入。同年,他作为计算所代表参加748工程会议,根据748工程的宗旨,提议六室输入组立项开展汉字处理研究,得到了时任室主任曾茂朝和组长竺乃刚的支持。1979年,六室输入组研制的“手写文字识别机”和“111汉字信息处理实验系统”两项成果都获得中科院二等奖。后来,因为美国制造的微型计算机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但是美国的微机当时不能处理汉字,严重地影响微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破微机在应用中的汉字输入瓶颈,倪光南中止了文字识别研究而专注于汉字处理成果的产业化。1980年,倪光南推出第一项汉字处理产品“汉字、图形显示功能版”,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国外访学
1980年,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一位副院长来到中科院计算所访问,倪光南使用光笔在屏幕上点击输入汉字这项发明,引起对方极大关注。访问结束后,这位副院长力邀倪光南前往加拿大从事研究。1981年8月,应邀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工作,担任访问研究员(VRO)。出国工作使他对西方高技术企业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同时熟悉了微处理器和C语言技术,他决心将联想式汉字处理成果做成一台实用的汉字微机。1983年5月,访问期结束后,放弃高薪留任加拿大工作的机会回国。回国前,自费购买了Z80微处理器、SRAM、DRAM等设备和相关芯片、软件。
开发LX-80联想式汉字图形微型机
回国之后,到1984年初,倪光南团队开发出了新型“LX-80联想式汉字图形微型机”。从大型计算机系统发展到汉字微机,这是倪光南在汉字信息处理研究上的一大标志性进步。但倪光南深知,PC(个人计算机)才是计算机行业主流,如果将LX-80的汉字处理功能移植到PC上,使PC能够处理汉字,就能在中国市场大量推广。于是他决定放弃研发完整的微机系统,开始将LX-80汉字图形微型机技术浓缩到PC上的一块汉卡之中,也就是“联想式汉卡”。
开发联想式汉卡
1984年8月,计算所业务处与中航深圳工贸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倪光南课题组进行了将LX—80移植到PC,成为联想式汉卡的开发工作,通信公司也对这个项目进行了支持,这是汉字处理的第三项产品。1984年11月,中科院计算所决定创办全民所有制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简称“计算所公司”,即联想集团前身),倪光南于1984年12月出任总工程师。同时,他将联想式汉字输入系统的全部技术带入公司。1985年5月,推出了适用于PC机第一型联想汉卡,开始投放市场,取得成功。联想汉卡推出后,PC机在中国马上成为了有效处理汉字的微机。倪光南对联想式汉卡不断改进,硬件经历8个型号,软件则更新了数十个版本,始终保持技术和销售的领先水平。到1987年,联想式汉卡的产值已经逼近亿元,从1985年到1994年,联想汉卡一共售出16万套。1989年11月,计算所公司改名为“联想集团”,倪光南担任集团董事和总工程师。
1986年,周光召在王树和、倪光南的陪同下观看联想式汉字系统
研发联想微机
1988年,倪光南开始将研究重点转向联想微机的研发。1989年3月,他研发的联想“286微机”在德国汉诺威展览会上,获得关注,十天会期中签订了2073台整套微机、2483块核心主机板订单,实现了他要将中国高技术产品卖到国外的愿望。接下来的几年,倪光南接连推出联想486、586微机,都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回报。到1993年,联想已经成为了中国市场上排名第一的微机品牌,实现了“用自己的主板,做自己的电脑,打自己的品牌”。1996年,联想汉卡基本结束销售,联想集团借助品牌微机顺利完成核心产品的无缝衔接,超过长城、浪潮和东海等同行,逐渐成为中国微机第一品牌。
1992年,倪光南在联想微机生产基地
尝试自主研发芯片
在联想微机研发成功后,倪光南又开始关注电脑芯片和操作系统的研发。他在7型联想式汉卡中首次加入自主设计的ASIC芯片,并且获得成功,卖出近百万张。1992年,在联想集团年会上,他又提出要创立“程控交换机”和“中文激光打印机”等项目,并成功将汉卡功能集成到芯片里,移植到激光打印机上。这一时期,联想内部在发展方向上,逐渐产生激烈分歧,倪光南一贯主张加大研发投入,继续推出先进产品,走“技工贸”道路,但联想集团内部多数人、包括时任总裁柳传志都主张“贸工技”路线。1995年,被解除联想总工和董事的职务。之后倪光南依然留在联想,但却没有任何职务,直到1999年彻底离开。随着他的离去,联想“ASIC芯片”项目被废止。
1999年,倪光南留影
1999年,方舟科技创始人李德磊找到倪光南,合作设计国产芯片。在倪光南的努力下,方舟项目获得了科技部863重大专项、计委重大专项、信息产业部产业扶持基金。以方舟科技为基础,倪光南为中国电脑产业设计了方舟CPU+Linux操作系统做成瘦客户机NC“云+端”的解决方案,旨在对抗Wintel联盟。2001年,中国第一片嵌入式芯片“方舟1号”发布。随后,方舟CPU、永中Office、NC瘦客户机和Linux操作系统组合出了一套纯国产的电脑系统。但是,由于缺乏软硬件生态系统和严重的兼容性问题,方舟系统无法在政府机构正常工作。加上创始人李德磊与倪光南在方舟后续发展理念上的分歧,导致产品研发进展缓慢,已经被纳入国家“863计划”的方舟3号研发被直接否决掉。随后,方舟CPU停止开发,永中Office破产清算,方舟这一国产芯计划因此搁浅。
推广国产芯片、软件、操作系统
接连两次芯片研发无疾而终,遇到两次以市场为重、利润为先的企业后,倪光南再也没有寻求与企业合作,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推广国产芯片、软件、操作系统等事情上。他始终坚持,中国应当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操作系统、CPU等核心技术,建立中国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倪光南参与研制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汉字处理和字符识别研究,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在担任计算所公司/联想集团总工期间,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系列微型机。他致力于推进包括各民族语言文字在内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广开源软件,主张中国发展以操作系统为代表的基础软件,建立中国自主软件产业体系。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 成果 | 奖励 | 颁发机构 |
---|---|---|---|
1992年 | 联想系列微机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1991年 | 联想系列微机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 中国科学院 |
1988年 | 联想式汉字微型机系统LX-PC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1987年 | 联想式汉字微型机系统LX-PC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 中国科学院 |
1986年 | 联想式汉字微机系统 | 应用支持系统奖 | 全国计算机应用展览会 |
1986年 | 联想式汉字微机系统 | 北京地区汉字系统对口竞赛一等奖 | 北京电子振兴领导小组 |
1984年 | LX-80联想式汉字图形微型机系统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 中国科学院 |
1979年 | “111”汉字信息处理实验系统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中国科学院 |
1979年 | 手写文字识别机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中国科学院 |
论文论著
主要论文
倪光南长期从事计算机领域的研发工作,发表论文超过70篇,以下列出其部分论文。
发表时间 | 论文标题 | 发表期刊 |
---|---|---|
2021年 | 数字治理:人类社会面临的新课题 | 社会政策研究 |
2021年 | 坚持信创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 | 信息安全研究 |
2018年 | 核心科技乃国之重器网信产业发展离不开自主可控 |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
2016年 | 国外ICT供应链安全管理研究及建议 | 中国工程科学 |
2015年 | 发展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和产业 | 电子产品世界 |
2013年 | 信息安全“本质”是自主可控 |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
2013年 | 大数据的发展及应用 |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
2010年 | 新技术发展环境下的电子政务建设 | 电子政务 |
2007年 | 开源软件在中国的发展 | 程序员 |
2004年 | 计算机领域若干发展动向 | 控制工程 |
2000年 | UML建模与动态模拟测试 | 计算机工程 |
1999年 | Linux与发展我国自主的操作系统 | 中国信息导报 |
1997年 | 跨平台软件系统的设计 | 电子计算机动态 |
1994年 | 汉字系统与汉卡技术 | 中国计算机用户 |
1981年 | Interactive Word Processor For Chinese Data Processing | 通信学报 |
1980年 | 手写文字识别字典的自动设计 | 电子计算机动态 |
1980年 | 计算机辅助汉字输入的一种方法 | 电子计算机动态 |
1980年 | A Handprinted Ocr | 计算机学报 |
1978年 | 信号波形处理和横向滤波器的时域设计 | 电子计算机动态 |
1976年 | SK-1(DJS-130)计算机光笔图形显示器 | 电子计算机动态 |
参考来源: |
主要著作
出版时间 | 作品名 | 出版社 | 作品封面 |
---|---|---|---|
2021年 | 《布局——中国科技创新的道路与抉择》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
2021年 | 《科技改变中国丛书》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译著
出版时间 | 作品名 | 出版社 | 作品封面 |
---|---|---|---|
1983年 | 《人工智能》
| 科学出版社 |
|
人才培养
培养成果
倪光南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约二十名 ,此外,他还担任中国第一所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名誉校长,截至2019年,在他担任该校名誉校长的15年间,学校培养了近3万名学生。
讲座报告
时间 | 讲座 |
---|---|
2019年8月11日 | 做客第135期文汇讲堂,主讲《建网络强国,中国还需哪些硬核技术》。 |
2018年8月27日 | 在“安全可靠的云计算关键技术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 |
2018年4月26日 | 在汇桔网新移动互联网时代“IP连接与变现”高峰论坛就《国之重器:自主知识产权才是核心竞争力》发表主题演讲。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2024年 | 中国软件产业40年功勋人物 |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 |
2023年 | 第三届“AI金雁奖”·终身成就奖 | 中国电子商会人工智能委员会 |
2018年 | 最美科技工作者 | 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 |
2015年 | 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 中国计算机学会 |
2011年 | 中国软件产业十年功勋人物 |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 |
2011年 |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终身成就奖 |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
2011年 | 中国信息化十大推动人物 | 中国信息协会 |
2010年 | 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 | 河北省人民政府 |
2009年 | 推动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功勋人物 |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 |
2009年 | 第四届中日韩开源软件竞赛特殊贡献奖 | 中日韩开源软件竞赛组委会 |
2008年 | 海淀创新特殊贡献人物奖 | 海淀区人民政府 |
2008年 | 中关村十大创新先锋 | 中关村管委会 |
2008年 | 中关村科技园区20周年突出贡献奖 | 中关村管委会 |
2007年 | 2007“金企鹅杯”开源软件特别贡献奖 |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共创软件分会、 台湾Linux促进会、香港开放源码软件中心 |
2007年 | 两岸四地开源软件特别贡献奖 | 两岸四地开源软件大赛组委会 |
2007年 | 中国Linux暨开源产业杰出贡献奖 | Linux World China 2007大会组委会 |
2006年 | 海淀创新特殊贡献人物 | 海淀区人民政府 |
2006年 | 中国信息化十大杰出专家 | 中国信息协会 |
2005年 | 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十周年荣誉个人 | 科技部 |
2004年 | 2004中国开源软件杰出贡献奖 | 共创软件联盟 |
2004年 | 开源特别贡献奖 | Linux产业与应用高峰论坛暨开源应用成果展览会 |
2001年 | 北京通信信息协会先进个人 | 北京通信信息协会 |
1994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中国工程院 |
1992年 | 中国科学院重奖 | 中国科学院 |
1992年 | 海淀区荣誉证书 | 海淀区人民政府 |
1991年 | 亿利达科技奖 | 亿利达科技奖评委会 |
1991年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国务院 |
1991年 | 中国科学院刘永龄奖 | 中国科学院 |
1991年 | 海淀区优秀知识分子 | 海淀区人民政府 |
1990年 |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国务院 |
1989年 | 北京市劳动模范 | 北京市人民政府 |
1964年 | 中国科学院北京地区先进工作者 | 中国科学院 |
1964年 | 计算所先进工作者 |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 |
更多参考来源: |
科研主张
主张自研
倪光南长期致力于发展自主可控的信息核心技术和产业,他认为,核心技术在信息领域拥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相比较传统产业,信息核心技术具有高度的垄断性,这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他坚持,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只能通过自主创新 。始终认为,加强自主软件的研发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主张开源
倪光南认为,开源是开放科学的核心精神在信息领域的体现,已经成为新一代信息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开源式的创新无处不在,它能迅速把创新普及到更大规模,有利于我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培养战略。他认为,开源创新主要有四个优势:规模化、生态化、平民化、全球化。
政策建言
呼吁扶持高科技产业政策
1994年,中国变革税制,以倪光南为代表的一些业内人士,意识到新税制如无优惠政策,对软件等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利。在1994年的政协会议上,他们提出了《扶植高新技术企业的提案》,特别提到,新的税制可能对于一些高增值的企业,像软件、集成电路这样的企业,造成很大的税负。这份提案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其后,倪光南持续通过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及其他渠道,致力推动国家出台扶持以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政策。2000年,“18号文”出台,其最重要的实惠是企业享受到了减税,从17%减到3%,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从17%减到6%。正是倪光南等一些人的呼吁让“18号文”最终落地,整个软件产业得以良性发展。
呼吁政府采购国产软件
倪光南主张中国借鉴俄国经验,加强在政府和重要信息系统中推广基于开源软件的国产操作系统,以增强信息安全。2001至2002年,倪光南连同其他政协委员先后提交《通过政府采购,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规范政府采购,扶持自主的IT核心技术》的提案,提出“在政府采购招标时,如其他指标不相上下,应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品或企业给以优先权”,呼吁“制订有关政府采购的相应法规,并加强对它执行过程的监控”。在各界的推动下,2003年中国《政府采购法》生效 。此后,倪光南积极支持遵循《政府采购法》采购国产软件。针对某些地方将政府采购正版软件变成“采购外国软件”的倾向,他多次提出应纠正这种倾向。
修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倪光南一直主张根据中国国情实施软件知识产权保护。2002年,他与十余位政协委员的联名提案《吁请修改和完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提案》针对当时“《新条例》(即“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完全取消了原软件条例关于“合理使用”的规定”,存在“过度保护”问题,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再次修改和完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在修改完成之前,暂时搁置其中保护水平过高的条款”。同年10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施行《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吸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大大缩小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打击面,使保护倾向合理。
家庭生活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父亲 | 倪承焘 | 曾任宋子文的香港广东银行董事会秘书,后又出任宋子文秘书、民国广东省政府主席驻沪办事处秘书等职,1949年解放后,在上海联一橡胶带厂工作。 |
妻子 | 赵明漪 | 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
兴趣爱好
倪光南喜欢古典音乐,最常听的是德沃夏克《来自新大陆》的第二乐章。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21年 | “科创中国”开源创新联合体荣誉理事长 |
2014年 | 中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产业联盟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 |
2006年至2011年 |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 |
2006年至2010年 | 北京市参事 |
2001年至2006年 |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
1998年至2003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96年至2001年 |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
1993年至1998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93年至199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79年 | 第五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特邀委员 |
主词条:柳倪之争
1992年,时任联想总裁柳传志和时任联想总工倪光南在公司的发展路线上,出现差异,柳传志提出“多种经营”方案,而倪光南则提出要加大对芯片的研究。双方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后,柳传志否决了倪光南筹建芯片设计项目的方案 。此后,倪光南向科学院领导控告柳传志在内的主要高层,内容从个人工作作风发展到严重的经济问题,投诉单位从科学院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国家监察部、国家审计署、中国证监会 。1995年,中科院派出工作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是柳传志等人并无违规违纪操作,同年,倪光南被免去联想总工兼董事职务 。之后,倪光南依然留在联想,但没有任何职务。1999年,倪光南离开联想。
倪光南始终坚持,中国应当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操作系统、CPU等核心技术。从1999年起,他积极支持开源软件,促进建立中国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他秉承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的信念,推动中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产业联盟的工作,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终身成就奖 颁奖词)
有人说倪光南是中国计算机领域的斗士,也有人说他是“大战风车的唐·吉可德”,倪光南都不在意。古稀之年,矢志不渝。他只有一个信念,中国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真正的“中国制造。”(2018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 颁奖词)
倪光南致力于推进包括各民族语言文字在内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广开源软件,主张中国发展以操作系统为代表的基础软件,建立中国自主软件产业体系。为中文信息处理事业的开拓和产业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终身成就奖 颁奖词)
倪光南是中国IT业倡导自主创新的先行者,也是国产操作系统、CPU、办公软件的坚定推动者。(人民网 评)
纪录片
时间 | 作品名 | 作品封面 |
---|---|---|
2019年 | 《不老人生》 第五集·倪光南
|
|
2018年 | 《大开放40年40人》 第一集·倪光南:IT先驱
|
|
书籍传记
出版时间 | 作品名 | 出版社 | 作品封面 |
---|---|---|---|
2020年 | 《倪光南:大国匠“芯”》
| 华文出版社 |
|
2008年 | 《倪光南传》
| 宁波出版社 |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