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 编辑

“人民教育家”获得者、上海退役军人学院名誉院长、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于漪于漪

于漪,女,1929年2月7日出生于江苏镇江,汉族,中共党员,“人民教育家”获得者,上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上海退役军人学院名誉院长。

于漪于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8月正式参加工作;1958年任教于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历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名誉校长;1997年7月任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2010年2月获评为“2009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2019年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称号。

于漪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事业 ,致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推动全中国语文课程教学综合性改革。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于漪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镇江

出生日期:1929年2月7日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9年获评为“人民教育家”

代表作品:《岁月如歌》、《教育的姿态》、《语文的尊严》、《于漪知行录》、《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经历

编辑

1929年2月7日,于漪出生于江苏镇江。

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8月,正式参加工作。

1958年,任教于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

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历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名誉校长。

1997年7月,任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2010年2月,获评为“2009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2019年,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称号。

于漪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79年,于漪表《既教文,又教人》一文,提出语文教育要有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辩证统一的整体观念。

于漪在学习研究中国国内外有关母语方面的文献后提出,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国符号体系,而且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她还主张,“人文性”较之“思想性”“情意性”“文学性”等更为合适,由此突破了原有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的框架。1995年,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文发表,在语文教育界引起反响。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最终体现在2001年印发的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

自20世纪90年代起,于漪参与全国及上海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所有年级语文教材审查,到21世纪初参与制定《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再到提出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体系。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12月,于漪已发表文章531篇,编著专著37部,还有100余部合著及主编的作品 ,其主要专著有《岁月如歌》《卓越教师第一课》《教育的姿态》《语文的尊严》《于漪知行录》《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6卷)》,主编有《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走进经典—语文阅读新视野(6册)》《“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12册)》《现代教师自我发展丛书(18本)》《现代教师学概论》《于漪全集》等。

人才培养

教育改革

于漪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主推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教改实验,截至2021年3月,已主讲近2000节省市级以上探索性、示范性公开课,其中50多节被公认为语文教改标志性课例,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

教育思想

关于如何办教育,于漪于1990年提出了“三个制高点”思想:办教育必须确立制高点。首先,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其次,要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再其次,要站在与基础教育发达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

育人观念

于漪提出了“全面育人观”: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本质的反映。社会文明程度越高,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人的生命体本身也蕴含着全面发展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德性与智性是生命之魂。德智体美劳各育应有机融合。

育人举措

为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于漪创设了师徒带教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学校培养领导小组、校长室是培养教师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教师培养有计划、有目标,理论学习、教学教育实践全方位发展。要重在精神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比如课堂教学实践,听课目的不在打分评价,而在深入研讨,探索学生认知规律,并指出改进的路径与方法。

育人体系

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要实现“教文育人”的大目标,于漪给出了三个基础:一是“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对育人要有全面具体的认识;二是时代的要求和使命意识,要有“以天下为己任”和“以教育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三是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的整体性。

培养成果

截至2021年3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先后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涌现出许多有理性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教学专家、教学能手 ;如上海市特级教师、杨浦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伟,时任杨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老干部局局长卜健,上海市特级教师、时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等都是她的学生。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65年

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

1978年

全国特级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1989年

全国先进工作者

中共中央、国务院

1994年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10年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

2011年

第八届复旦大学“校长奖”

复旦大学

2018年

上海市教育事业杰出贡献奖

2018年

改革先锋奖章

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9年

人民教育家

2019年

最美奋斗者

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统战部等

上海市劳动模范

上海市人民政府

全国三八红旗手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社会任职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1977年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7年

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

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委员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

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

上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上海退役军人学院名誉院长

2023年

中国教育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

2024年

山东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顾问

个人生活

编辑

家庭成员

于漪兄弟姐妹五人都是“园丁”:大弟是浙江大学电机系教授,二弟是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曾任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三弟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小妹曾任浙江大学教授、科技厅副厅长。

婚姻家庭

于漪的丈夫黄世晔曾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儿子黄肃是一名历史教师,曾任凯慧中学副书记、副校长;儿媳史玲玲曾任教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孙女黄音是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孙女婿尚宣廷是上海市市北中学物理教师。

关爱学生

在生活困难的年代,于漪一家节衣缩食,经常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自己的儿子却因营养不良体弱多病。退休后,她继续坚持帮困助学,通过慈善基金会先后资助了十几名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

淡泊名利

于漪曾有很长时间没有任何职称,她任校长时好几次将高级教师评定机会让给其他教师。

人物评价

编辑

“于漪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她是我们杨浦人的骄傲,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榜样!她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评)

“从教68年,于漪从未离开讲台。她臂膀单薄而一身正气,始终挺着中国教师的脊梁。”(新华网评)

“她已是9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于漪,师者的楷模。”(获评“人民教育家”颁奖词)

“于漪长期以来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付出了心血并做出了重要贡献。”(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评)

“于漪是有宏观思维和前瞻性思维的。这决定了她不单单是一位语文教育家,还是一位从语文教育走出来的人民教育家;68年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服务人民,68年不断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深刻的教育思想,成就于漪大写的流光溢彩的教育人生;于漪近70年教书育人之‘德、功、言’成果蔚为大观,无愧于‘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必将影响、激励更多后来者。”(《人民教育》评)

“于漪始终与时代同行,在思维方式的完善方面,她长于吸取多元文化精髓,使思维既有缜密的特点,又有开拓的风貌。”(上海市市北中学原校长陈军评)

“于漪,一个中国教育界格外响亮的名字,师者的楷模。”(《文汇报》评)

“于漪与时俱进,一辈子奋斗和实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实践‘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是学科教改的先行者、素质教育的坚守者、青年教师思想的引领者、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泰斗。”(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评)

“于漪以高尚的师德修养、深厚的育人技艺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实践者,新时代教师的领路人。”(上海师范大学评)

人物影响

编辑

人物纪录片

2022年10月15日,大型系列纪录片《大先生》将登陆荧屏。《大先生》由上海教育电视台倾力打造,纪录于漪的为学、为事、为人之道,通过影视文艺创作的形式再现于漪教育实践的成就和影响,向全社会介绍这位大爱无私、锐意改革的“人民教育家”。

人物展厅

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与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联合筹建了“于漪展示厅”,并于2006年9月8日正式启用,展示厅对于漪的介绍共分七大板块,另设有电子触摸屏,开通了“于漪专栏”网页等内容,展示厅曾被授予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6月授予杨浦区志愿者服务基才地。

机构命名

2020年9月5日,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于在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举行。研究中心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共杨浦区委、杨浦区人民政府共同发起建设。

下一篇 朱彦夫

上一篇 戴厚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