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 编辑
莫言,本名管谟业,男,中国当代作家,中共党员。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河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66年,他辍学回乡放牧牛羊。 1973年8月,作为农民合同工到高密县第五棉油厂工作。1976年2月,参军,曾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等职。1978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981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展露文学天赋。1984年9月,考入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85年,发表成名作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 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在文坛引起轰动。1987年,《红高粱》被张艺谋改编为同名电影,莫言担任编剧。1988年,《红高粱》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同年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1993年,出版长篇小说《酒国》。 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丰乳肥臀》。1999年,出版长篇小说《红树林》。2001年,出版长篇小说《檀香刑》。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四十一炮》。2006年,出版长篇小说《生死疲劳》。2009年,出版长篇小说《蛙》。2012年10月,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16年,当选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副主席。2019年11月,与王振共同创刊《两块砖墨讯》。2020年7月31日,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2021年4月14日,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 2024年3月11日,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以文学的故乡与他乡为主题展开对话。 同年12月,获第19届·2024爱心奖。
中文名:莫言
外文名:Mo Yan
别名:莫言(笔名)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
出生日期:1955年2月17日
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职业:作家
代表作品: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
主要成就: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性别:男
原名:管谟业
祖籍:浙江龙泉
童年经历
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于潍坊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1966年,小学五年级时,时年11 岁的莫言因为出身和言论问题,辍学回家,从此失去了接受正统教育的机会。 比辍学更令他孤独的,是贫困的家庭条件。这样的成长环境,也是他最初的写作动力。孤独饥饿的童年经历也在他成年后,转变成了他文字的风格。
莫言(左)与大江健三郎
莫言(左)
莫言(中)与父母
莫言(右)与路遥
军旅作家
辍学之后的莫言进入人民公社,开始农村劳动。而后,他借助亲戚关系得以调入县棉花加工厂担任临时工。
自1973年起,莫言屡次尝试报名参军,一直到1976年才幸运地加入了人民解放军。1978年,基于提干的压力与信念,莫言开始正式的文学创作。分别于1981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和1982年发布《丑兵》,这两部短篇小说的发表,不仅使得莫言成功提干,而且也为其赢得了最初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
1983年5月,莫言调到延庆总参三部五局宣传科任理论干事。1984年秋,著名作家徐怀中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创建文学系,他看到莫言的《民间音乐》后,破格给了莫言参加考试的机会,莫言顺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之后,在小说《白狗秋千架》中,莫言第一次使用了“高密东北乡”这个象征家乡的地名,从此也成为他的专用地理名词。
到1985年为止,莫言还发表了《因为孩子》《售棉大道》《民间音乐》《金翅鲤鱼》《放鸭》《白鸥前导在春船》《岛上的风》《雨中的河》《黑沙滩》《三匹马》等一系列短篇小说。这一时期,莫言因为文笔不错,被部队调去从事日常新闻和宣传工作。
崭露头角
1985年初,莫言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同年,冯牧在北京华侨大厦主持莫言创作研讨会,汪曾祺、史铁生、李陀、雷达、曾镇南都高度评价了《透明的红萝卜》。
1986年,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同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引起文坛极大轰动。
1987年,张艺谋根据莫言小说《红高梁》改编拍摄了电影《红高粱》。《红高粱》是华语电影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在国内被评为当时年度最佳华语片,也被法国最权威的影评刊物《电影手册》评为年度世界十佳影片第一。 同年,莫言的中篇小说《欢乐》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一、二期合刊,但是作品中的“丑陋不堪”的母亲形象招致了广泛的批判。
1988年4月,莫言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在中国港台地区出版。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看完这部小说后,决定开始翻译莫言小说。1988年秋,莫言参加了中国作协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办的研究生班,在鲁迅文学院期间,莫言创作了长篇讽刺小说《酒国》,被葛浩文誉为创作手法最有想象力、最为丰富复杂的中国小说。
1989年,莫言在写作实验上的突破开始升级,创作出长篇小说《酒国》,该作品被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曹元勇形容作品中的语言探索、实验,完全不输给世界上那些先锋的小说家。
1991年,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
1993年,由葛浩文翻译的《红高粱》英译本在欧美出版,引起热烈回响,被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选为“1993 年全球最佳小说”。
1995年春节,莫言开始在高密创作长篇小说《丰乳肥臀》,采用家族史的方式,波澜壮阔地从清朝末年一直写到改革开放,语言极具爆发力。年底,《丰乳肥臀》由《大家》发表,不久便获得了首届“大家文学奖”,奖金空前地达到十万元。但是得奖当日,莫言遭受了“空前猛烈的袭击”——这部书的“艳名”早就被批为出于商业包装之目的,而后又被冠以“反共产党”和“性变态”的罪名。他还因此受到了很多老作家写告密信的中伤。
莫言(左)在电影《红高粱》拍摄期间
创作高峰
《丰乳肥臀》事件后,莫言沉寂四五年,基本在文坛消失。 1998年,莫言在自己未完成的小说《珍珠奇谈》的基础上,创作出电视文学剧本《红树林》。同年,他把自己重新写成的第一个中篇小说《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寄到《收获》杂志社,并连续在《收获》上发表四个中篇。
1999年莫言根据剧本改写为的同名小说《红树林》发表于《江南》第二期,并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 同年,他于1997年创作的话剧《霸王别姬》荣获中国曹禺文学奖剧本奖。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18位)。 次年,《红高粱》成为唯一入选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选。
2003年,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在美国出版,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遗珠”。 同年,他创作的话剧《我们的荆轲》斩获中国话剧艺术唯一的专业奖项“金狮奖”最佳剧目奖和优秀编剧奖两项大奖。
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当时获奖的呼声很高,最后却意外地以一票之差落选,无缘奖项。《檀香刑》的落选也再次引发了文学界关于茅盾文学奖的争议。 同年,莫言被授予意大利诺尼诺奖,评委会赞扬他的作品“语言激情澎湃,具有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
2005年莫言获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颁奖词
2006年7月21日,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委员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宣布把文化大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2008年,莫言凭借《生死疲劳》,获得由香港浸会大学主办的第二届“红楼梦奖”。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以表彰他“他的作品中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是历史和现实的并存”,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 同年12月,因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上的非凡成就及其在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的贡献,莫言获得“2012中华文化人物”提名。
2014年,莫言被授予纽约市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并发表演讲“我的故事”。
2016年12月,莫言与贾平凹、高洪波等15人当选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7年,莫言在《人民文学》第九期发表了新作戏曲文学剧本《锦衣》,开启中国戏剧文学剧本的创作之路。同年11月,香港浸会大学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荣誉博士学位,以表彰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和贡献。
至2018年,莫言连续创作出京剧剧本《锦衣》、戏曲剧本《高粱酒》、歌剧剧本《檀香刑》。
2019年6月12日,英国牛津大学摄政公园学院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荣誉院士称号,并宣布成立以莫言命名的国际写作中心。据校方介绍,这是牛津大学第一个以中国作家名字命名的研究中心。 同年,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迭戈·波塔莱斯大学和秘鲁首都利马被秘鲁天主教大学都被授予了荣誉博士学位。
2020年7月31日,莫言携获诺奖后首部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 2021年,莫言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这是莫言获得的第十三个荣誉博士。此前,香港公开大学、台湾佛光大学、法国埃克斯-马赛大学等多所名校均先后向他颁授荣誉博士。
2023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0年后的最新力作《鳄鱼》,由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图书上市半年,央华戏剧于2024年1月官宣,话剧《鳄鱼》创作计划启动。2024年3月,该剧正式进入创排,由赵文瑄、张凯丽、邓萃雯等领衔主演。
2024年3月11日以“文学的故乡与他乡”为名,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与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展开对话。 9月,参加第八届平遥国际电影展。 10月,为艺术家白燕升的新歌《此心安处》题写歌名。 12月,获第19届·2024爱心奖。
获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中站立)获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中站立)获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
所获荣誉
所获荣誉
所获荣誉
所获荣誉
莫言活动照
莫言活动照
所获荣誉
所获荣誉
所获荣誉
所获荣誉
莫言活动照
莫言活动照
所获荣誉
莫言活动照
莫言活动照
莫言(左)和妻子
莫言的爷爷管嵩峰,一生务农,会木匠手艺。
莫言的父亲管贻范,解放前读过四年私塾,解放后一直担任会计,他对后辈教育非常严厉。
莫言的母亲高淑娟,一直登记为管高氏,于1994年去世。
莫言的大哥管谟贤,是华东师范大学63级毕业生,退休前为高密一中副校长,现在是莫言研究会会员。 二哥管谟欣,高中毕业后,就在村里做农活,之后做过农业机械,如今已退休在家中。
莫言经常说他的成功不在写作上,而是有个幸福的家。 莫言与妻子杜勤兰是同乡,1981年,结婚两年的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唯一的女儿管笑笑出生。 受父亲的熏陶,2003年初,管笑笑以一本笔调冷峻的《一条反刍的狗》作为处女作发表。目前,管笑笑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教师。
莫言生活照
莫言
莫言生活照
莫言生活照
莫言生活照
莫言生活照
莫言生活照
莫言活动照
短篇小说
发表时间 | 小说名称 | 刊物 |
---|---|---|
2005年 | 《小说九段》 | 《上海文学》 |
2004年 | 《普通话》 | 《小说选刊》 |
《与大师约会》 | 《大家》 | |
《大嘴》 | 《收获》 | |
《挂像》 | 《收获》 | |
《麻风女的情人》 | 《收获》 | |
《养兔手册》 | 《江南》 | |
2003年 | 《火烧花篮阁》 | 《小说选刊》 |
《木匠与狗》 | 《收获》 | |
2001年 | 《倒立》 | 《山花》 |
2000年 | 《嗅味族》 | 《山花》 |
《冰雪美人》 | 《上海文学》 | |
《枣木凳子摩托车》 | 《钟山》 | |
《天花乱坠》 | 《小说界》 | |
1999年 | 《儿子的敌人》 | 《天涯》 |
《沈园》 | 《长城》 | |
1998年 | 《一匹倒挂在杏树上的狼》 | 《北京文学》 |
《白杨林里的战斗》 | 《北京文学》 | |
《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 | 《钟山》 | |
《拇指铐》 | 《钟山》 | |
《蝗虫奇谈》 | 《山花》 | |
1991年 | 《辫子》 | 《青年思想家》 |
《人与兽》 | 《山野文学》 | |
《地道》 | 《青年思想家》 | |
1989年 | 《奇遇》 | 《北方文学》 |
《爱情故事》 | 《作家》 | |
《遥远的亲人》 | 《时代文学》 | |
1988年 | 《革命浪漫主义》 | 《西北军事文学》 |
《养猫专业户》 | 《天津文学》 | |
1987年 | 《飞艇》 | 《北京文学》 |
《猫事荟萃》 | 《上海文学》 | |
《弃婴》 | 《中外文学》 | |
《罪过》 | 《上海文学》 | |
《凌乱战争印象》 | 《虎门》 | |
1986年 | 《苍蝇门牙》 | 《解放军文艺》 |
《草鞋窖子》 | 《青年文学》 | |
《断手》 | 《北京文学》 | |
1985年 | 《三匹马》 | 《奔流》 |
《五个饽饽》 | 《当代小说》 | |
《枯河》 | 《北京文学》 | |
《秋水》 | 《奔流》 | |
《老枪》 | 《昆仑》 | |
《大风》 | 《小说创作》 | |
《放鸭》 | 《无名文学》 | |
《白狗秋千架》 | 《中国作家》 | |
《石磨》 | 《小说界》 | |
1984年 | 《黑沙滩》 | 《解放军文艺》 |
《雨中的河》 | 《长城》 | |
《岛上的风》 | 《长城》 | |
《金翅鲤鱼》 | 《无名文学》 | |
1983年 | 《民间音乐》 | 《莲池》 |
《售棉大路》 | 《莲池》 | |
1982年 | 《因为孩子》 | 《莲池》 |
《丑兵》 | 《莲池》 | |
1981年 | 《春夜雨霏霏》 | 《莲池》 |
以上资料来源:
中篇小说
出版时间 | 作品名称 | 刊物 |
---|---|---|
2002年 | 《扫帚星》 | 《布老虎中篇小说》 |
2000年 | 《司令的女人》 | 《收获》 |
1999年 | 《藏宝图》 | 《钟山》 |
《野骡子》 | 《收获》 | |
《师傅越来越幽默》 | 《收获》 | |
《我们的七叔》 | 《花城》 | |
1998年 | 《三十年前的一场长跑比赛》 | 《收获》 |
《牛》 | 《东海》 | |
1992年 | 《模式与原形》 | 《小说林》 |
《幽默与趣味》 | 《小说家》 | |
《梦境与杂种》 | 《钟山》 | |
《战友重逢》 | 《长城》 | |
《红耳朵》 | 《小说林》 | |
1991年 | 《白棉花》 | 《花城》 |
《怀抱鲜花的女人》 | 《人民文学》 | |
1990年 | 《野种》 | 《花城》 |
《父亲在民夫连里》 | 《花城》 | |
1989年 | 《你的行为使我们恐惧》 | 《人民文学》 |
《二姑随后到》 | 《人民文学》 | |
《落日》 | 《西北军事文学》 | |
1988年 | 《复仇记》 | 《青年文学》 |
《马驹横穿沼泽》 | 《青年文学》 | |
《生蹼的祖先们》 | 《长河》 | |
《玫瑰玫瑰香气扑鼻》 | 《钟山》 | |
1987年 | 《红蝗》 | 《收获》 |
《欢乐》 | 《人民文学》 | |
1986年 | 《高粱殡》 | 《北京文学》 |
《高粱酒》 | 《解放军文艺》 | |
《奇死》 | 《昆仑》 | |
《狗道》 | 《十月》 | |
《筑路》 | 《中国作家》 | |
《红高粱》 | 《人民文学》 | |
1985年 | 《爆炸》 | 《人民文学》 |
《金发婴儿》 | 《钟山》 | |
《球状闪电》 | 《收获》 | |
《流水》 | 《风流》 | |
《透明的红萝卜》 | 《中国作家》 | |
1984年 | 《雨中的河》 | 《长城》 |
以上资料来源:
长篇小说
出版时间 | 作品名称 | 出版社 |
---|---|---|
2009年 | 《蛙》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06年 | 《生死疲劳》 | 作家出版社 |
2003年 | 《四十一炮》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2002年 | 《良心作证》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2001年 | 《檀香刑》 | 作家出版社 |
1999年 | 《红树林》 | 海天出版社 |
1995年 | 《丰乳肥臀》 | 作家出版社 |
1993年 | 《食草家族》 | 华艺出版社 |
《酒国》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
1989年 | 《十三步》 | 作家出版社 |
1988年 | 《天堂蒜薹之歌》 | 作家出版社 |
1987年 | 《红高粱家族》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以上资料来源:
杂文散文
发表时间 | 作品名称 | 刊物/出版社 |
---|---|---|
2005年 | 《我一看见农作物就兴奋》 | 《齐鲁晚报》 |
2003年 | 《王尧莫言访谈录》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诉说就是一切》 | 《当代作家评论》 | |
《莫言:我正做着我愿意做的事》 | 《中华读书周报》 | |
《胡说“胡乱写作”》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
《作家和他的文学创作》 | 《文史哲》 | |
《国外演讲与名牌内裤》 | 《文学自由谈》 | |
2002年 | 《西部的突破一从<美丽的大脚>说起》 | 《电影》 |
《翻译家功德无量》 | 《当代作家评论》 | |
《自古英才出少年》 | 《检察日报》 | |
《茂腔与戏迷》 | 《检察日报》 | |
《童年读书》 | 《检察日报》 | |
《吃相凶恶》 | 《检察日报》 | |
《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一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 | 《当代作家评论》 | |
2001年 | 《我与税》 | 《中国税务》 |
《笑的潇洒》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
《火车与猫腔的声音一(檀香刑)后记》 | 《检察日报》 | |
2000年 | 《胡扯蛋》 | 《钟山》 |
《猫头鹰的叫声》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
1999年 | 《独特的腔调》 | 《读书短篇小说四人谈》 |
《被剥夺了的中学时代》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
《我的大学》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
1998年 | 《天达怪人》 | 《青年思想家》 |
1996年 | 《故乡的药》 | 《青年思想家》 |
《高密奇人》 | 《青年思想家》 | |
1995年 | 《我的故乡和童年》 | 《新华文摘》 |
1993年 | 《好谈鬼怪神魔》 | 《当代作家评论》 |
《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 | 《作家》 | |
1992年 | 《说说福克纳这个老头儿》 | 《当代作家评论》 |
《圆梦一<食草家族>跋》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
《还是闲言碎语》 | 《中篇小说选刊》 | |
1991年 | 《我与农村》 | 《农民日报》 |
《清醒的说梦者一关于余华及其小说的杂感》 | 《当代作家评论》 | |
1990年 | 《我痛恨所有的神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9年 | 《供销社的朋友们》 | 《农民日报》 |
《打靶歌》 | 《解放军文艺》 | |
《我的“农民意识”观》 | 《文学评论家》 | |
《酒与文化与其他》 | 《人民日报》 | |
1988年 | 《《也叫“红高梁家族”备忘录》 | 《电影、电视艺术研究》 |
《影片<红高粱>观后杂感》 | 《电影、电视艺术研究》 | |
《狗·鸟·马》 | 《中国作家》 | |
《玫瑰玫瑰香气扑鼻》 | 《钟山》 | |
1987年 | 莫言、陈薇、温金海:《与莫言一席谈》 | 《文艺报》 |
1986年 | 《唯有真情才动人》 | 《文艺报》 |
《我想到痛苦、爱情与艺术》 | 《八一电影》 | |
《与罗强烈的通信》 | 《中国青年报》 | |
《〈奇死〉后的信笔涂鸦》 | 《昆仑》 | |
《两座灼热的高炉》 | 《世界文学》 | |
《十年一觉高粱梦》 | 《中篇小说选刊》 | |
《“大肉蛋”》 | 《自由文学谈》 | |
《黔驴之鸣》 | 《青年文学》 | |
《几个青年军人的文学思考》 | 《文学评论》 | |
1985年 | 《马蹄》 | 《解放军文艺》 |
《桥洞里长出红萝卜》 | 《文艺报》 | |
《天马行空》 | 《解放军文艺》 | |
《也许是因为当过“财神爷”》 | 《三十五个文学的梦》 | |
1982年 | 《雪花·雪花》 | 《花山》 |
以上资料来源:
作品集
出版年份 | 作品名称 | 出版社 |
---|---|---|
2020年 | 《晚熟的人》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9年 | 《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 | 海天出版社 |
《会唱歌的墙》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
1996年 | 《莫言文集》 | 作家出版社 |
1995年 | 《莫言文集》 | 作家出版社 |
1994年 | 《猫事荟萃》 | 新世界出版社 |
1993年 | 《神聊》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金发婴儿》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怀抱鲜花的女人》 | 社会科学出版社 | |
1991年 | 《白棉花》 | 华艺出版社 |
1989年 | 《欢乐十三章》 | 作家出版社 |
1988年 | 《爆炸》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1986年 | 《透明的红萝卜》 | 作家出版社 |
以上资料来源:
报告文学
发表年份 | 作品名称 | 刊物 |
---|---|---|
1991年 | 《一夜风流》 | 《解放军报》 |
1990年 | 《一所有特色的大学》 | 《中国教育报》 |
《程祥凯论》 | 《解放军文艺社丛书》 | |
1989年 | 《军歌》 | 《群众文艺》 |
《大音希声》 | 《昆仑》 | |
1988年 | 《高密之梦》 | 《人民日报》 |
1987年 | 《高密之星》 | 《人民日报》 |
《高密之光》 | 《人民日报》 | |
1986年 | 《美丽的自杀》 | 《解放军文艺》 |
以上资料来源:
影视文学剧本
剧本名称 | 简介 |
---|---|
《鳄鱼》 | 2024年3月,该剧正式进入创排,由赵文瑄、张凯丽、邓萃雯等领衔主演 |
《锦衣》 | 在2017年《人民文学》第九期发表 |
《我们的荆轲》 | 摄制于2004年 |
《白狗秋千架》 | 改编为电影《暖》,由北京金海方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日本东京剧场株式会社2003年制作发行,霍建起导演,香川照之(日本)、郭小冬、李佳主演 |
《白棉花》 | 2000年李幼乔(台湾)导演,宁静,苏有朋主演 |
《师傅越来越幽默》 | 改编为电影《幸福时光》,广西电影制片厂2000年摄制,张艺谋导演,赵本山、董洁主演 |
《霸王别姬》 | 2000年底,空政话剧团在北京演出 |
《红树林》 | 《检察日报》影视部1998年摄制 |
《哥哥们的青春往事》 | 河南电影制片厂1991年摄制 |
《大水》 | 1989年与刘毅然合作 |
《英雄浪漫曲》 | 1988年中外电影 |
《红高粱》 |
以上资料来源:
综艺节目
播出时间 | 节目名称 | 简介 |
---|---|---|
2023 | 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 | 莫言作为飞行嘉宾到访书屋 |
立足于本土生活
莫言的小说主要都以乡土文化为背景,这也与他从小就深受乡土文化的影响有关,莫言出生在山东高密,并在那里待到20多岁,他的小说基本上都是以故乡里的人和事为原型展开想象并延续与发展的,是立足于本土生活的作家中的鲜明代表。莫言小说里的人物个性鲜明,从“我奶奶”戴凤莲(《红高粱家族》)敢爱敢恨,不受封建思想束缚的“女汉子”,到老实木讷,受尽欺辱的黑孩(《透明的红萝卜》),再到上官鲁氏(《丰乳肥臀》)的坚忍和豁达,他总是以一个奇特的角度去“讲故事”,就是这样奇特的角度让更多的人对他的作品情有独钟。
独特的思维方式
莫言在作品中,用独特的视角以及中国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诠释他想讲述的故事。在他的作品里,没有纯正的好人,也没有纯正的坏人,他总是客观的对待每一个角色。甚至莫言还融入了中国佛教的理念,在《生死疲劳》中的地主西门闹被枪毙后转入六道轮回,经历了为驴、为牛、为猪、为狗、为猴,最后转为人。正是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让莫言的作品更丰富、更独特。
语言色彩丰富
莫言的文字自始至终就对颜色的描写情有独钟,色彩在莫言的小说中具有独特地位。莫言对色彩的巧妙运用,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体现,首先是莫言擅于运用色彩给小说命名,《红高粱》《白棉花》《金发婴儿》《白狗 秋千架》《透明的红萝卜》等作品都运用了色彩。其次,莫言运用色彩来加深读者对人物形象的印象,如《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和“红脸 膛汉子”、《生死疲劳》中的“蓝脸”、《金发婴儿》 中的“黄毛”等。除此之外,颜色在莫言的小说中具有特殊的生命和活力,如红色和绿色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用来描写活泼的生机和生命,而在莫言的小说中,红色的作用是塑造悲情、营 造悲伤的氛围,而绿色往往表达厌恶和不安的情绪。例如,《红高粱》中,九儿穿着红棉袄倒在 红高粱地,红色的血液流淌一地。再如,罗汉大爷被处死时,在一片鲜红的血液中,葱绿色的苍蝇漫天飞舞。莫言的色彩不仅创造氛围,还表达人类感情,色彩的运用使莫言的小说鲜活起来。
魔幻现实主义
莫言小说中的魔幻现实并不仅仅是源于生活,其自身也受到了拉美欧洲等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所以在他的小说中,一些在现实世界难以实施的想法和手段,会通过通感、夸张、比拟等手法进行大胆的想象,从而构建一个基于现实但实际又较为魔幻的神奇世界。比如在莫言的小说《幽默与趣味》中,写到身为大学教授的王三变成一只猴子。很明显,在现实生活中,大学教授是不可能变成一只猴子的,但是对于书中的王三来说,作为大学教授,他不适应社会上的各种潜规则,所以到处受打击受污蔑,即使在家庭里面也难以得到安慰,最终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下,王三变成一只猴子。通过这样的方式,莫言表达了某些社会不良事件对于人的摧残,让人只能变成动物去逃避,去寻求庇护。可以说莫言魔幻现实小说的背后,本质上是现实生活中荒诞可悲的真相,而这种既虚幻又真实的魔幻现实主义,便成为莫言小说能够广泛传播、受人关注且喜爱的原因之一。
苦难意识
莫言的悲悯情怀同样源于对苦难的切身体验与深入思考。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高密东北乡以及她养育的同胞先后遭遇外敌蹂躏、洪灾饥荒。即便如此,“家乡”依然如大度的母亲那般无私地护佑着这里生活着的孩儿,为莫言小说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灵感。莫言曾说,“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就是因“饥饿无力”打碎了热水瓶,“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历史上的山东曾遭到外敌侵扰,山东人民自发参与义和团运动,他们在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以坚强的意志对侵略者进行了不屈反抗,至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诸多严肃深刻的历史场景也在文本中有所体现。诸多细节体现着莫言深沉的苦难意识及其书写苦难的执着,体现着莫言对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人与神、恶与善等母题的深入探讨。在他笔下,各种天灾人祸中人的挣扎、生存与毁灭的场景数不胜数,共同建构一种囊括人性之思、悲悯之思、伦理之思在内的特殊又复杂的历史情怀。
人性之思
对人、人性以及人性弱点的展示和探索是莫言作品的重要内容,莫言善于写人,把乡土材料和乡土色彩同人的本质和人类文明的普遍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作品超越地域性,获得普遍性。莫言主张文学写真实,又都不拘泥于事实的真实,善于创新,敢触及新题材,描写各类死亡,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及人性缘由,塑造了令人难忘的各类女性人物形象,着力刻画恶人形象,在莫言笔下他们是欺压良善的“公家人”,注重塑造社会底层人物形象、描写他们的痛苦、表现他们扭曲的心灵。
谚语
莫言的乡土小说内涵更加丰富,展现出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庞大的社会群体,具有真实新鲜的人文景观及地域生态景观特色,这是莫言对于生存环境及人文环境的一种文字表达。莫言对民间的认知相对宽泛,既包含底层民众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又表达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婚丧嫁娶等日常琐事,是一个精细庞大而又繁杂多样的立体展示,因此,其作品具有非常浓厚的谚语特色,借助极强的说服力来进行思想教育。对莫言小说加以分析后可以得知,这些谚语使得作品的艺术特色更加鲜明,并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些谚语具有一定的思辨功能,让人能从中明白事理、辨别是非,并通过通俗的语言来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檀香刑》中,就有谚语“水满则流,月满则云,人欢没好事,狗欢抢屎吃”,借通俗的谚语来表达世界观,更加清晰地展现出那个时代的人物精神。
方言
莫言笔下的民间侧重于价值观念,对民间的描写集中在意识形态范畴内,倾向于表达民风淳朴、思想自由、独立奔放以及精神世界的简单、丰富和有趣。从语言的使用方面可以发现,方言是莫言小说非常典型的特征,例如在表现自然时节中,他会用“傍黑、穿堂风”等来表现具体的时间;而在表现动植物时,会使用“面刺猬、雨信鸟、地排子车”等来形容;在描写衣服时,则使用“高丽裤子、裤衩、尼龙袜子”。莫言小说的地域性较强,若使用普通话来进行表达,会显得生硬拗口,而使用高密方言,则可以展现出自由、灵性的乡土特色。他还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意识,从其作品中体现出农民强大的生命力,展现了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凸显了民间特质与文学作品的完美统一,构成了莫言乡土小说创作的核心要义。
修辞
莫言小说中运用了非常丰富的修辞手法,这使其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他还十分擅长捕捉瞬间,并结合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来进行展现。从莫言小说的语言特点来进行分析,他十分偏向于选择乡村中常见的人、事、物。首先,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比喻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加形象生动,并具有新奇感,通过讽刺比喻以及非讽刺比喻等不同的形式来进行展现。例如,在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运用了非讽刺的比喻,描述“他的心脏像一只小耗子,可怜巴巴地跳动着”,而在《爆炸》这一小说当中,则运用了讽刺的比喻来展现人物的特点。其次,应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再次,运用借代修辞手法。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人物特征来对人物进行指代,例如,“鬼子”“哑巴”都特指一些人物,可以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具体,并能使读者感同身受。
社会类 | ||||||||||||||||||||||||||||||||||||||||||||||||||||||||||||||||||||||||||||||||||||||||||||||||||||||||||||||||||||||||||||||||||||
| ||||||||||||||||||||||||||||||||||||||||||||||||||||||||||||||||||||||||||||||||||||||||||||||||||||||||||||||||||||||||||||||||||||
文学类 | ||||||||||||||||||||||||||||||||||||||||||||||||||||||||||||||||||||||||||||||||||||||||||||||||||||||||||||||||||||||||||||||||||||
| ||||||||||||||||||||||||||||||||||||||||||||||||||||||||||||||||||||||||||||||||||||||||||||||||||||||||||||||||||||||||||||||||||||
荣誉称号 | ||||||||||||||||||||||||||||||||||||||||||||||||||||||||||||||||||||||||||||||||||||||||||||||||||||||||||||||||||||||||||||||||||||
|
(参考资料: )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莫言在深入乡村文化的同时也将一些方言带入作品中,以及农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写过农村生活的作家很多,但都没有莫言这样的纯粹,从外在表现到心理活动和思维、情感,无一不是从农村人的角度展开的,同时还加入了一些民间故事和带有魔幻色彩的现实主义,通过多角度转化,灵活的在故事、幻想、现实之间游走。在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又是一个个复杂的人,既简单又复杂,甚至在他笔下的人物皮囊下都隐藏着一些愤怒感,他是通过那些无善无恶、复杂简单的人物去折射出现实生活的无奈,他的作品是20世纪80年代文化的产物,也是莫言生活的60年代社会现状的直接反应。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自2012年后,提到莫言就不得不说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成立以来,涵盖了20世纪以来世界级的优秀作家。巴金、老舍、钱钟书等中国影响力非常深厚的作家都曾被提过名,但从未拿过文学奖,莫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不单单是他个人的荣誉,对于整个中国文学而言,更是意味着中国以莫言为标高的当代文学终于被世界所接受,所认可,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必定是持久、广泛的。中国作家走进诺贝尔行列,也改善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生存环境,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莫言的《蛙》以乡村医生别无选择的命运,折射着我们民族伟大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小说以多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叙述和戏剧多文本的结构方式建构宽阔的对话空间,从容自由、机智幽默,体现出作者强大的叙事能力和执着的创新精神。(茅盾文学奖 评)
20年持续不断的旺盛的文学写作,在海内外赢得了广泛声誉。虽然,他曾一度在创新道路上过犹不及,但他依然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创作于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对于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红高粱》以自由不羁的想象,汪洋恣肆的语言,奇异新颖的感觉,创造出了一个辉煌瑰丽的莫言小说世界。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影响了一批同他一样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小说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冯牧文学奖 评)
莫言的写作一直是当代中国的重要象征之一。他通透的感觉、奇异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精神,以及他对叙事艺术探索的持久热情,使他的小说成了当代文学变革旅途中的醒目界碑。他从故乡的原始经验出发,抵达的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隐秘腹地。他的笔下的欢乐和痛苦说出的是他对民间中国的基本关怀,对大地和故土的深情感念。他的文字既天真又沧桑,他书写的事物既素朴又绚丽,他身上有压抑不住的狂欢精神,也有进入本土生活的坚定决心。这些品质都见证了他的复杂和广阔。从几年前的重要作品《檀香刑》到2003年度出版的《四十一炮》和《丰乳肥臀》(增补本),莫言依旧在寻求变化,依旧在创造独立而辉煌的生存景象,他的努力,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评)
亚洲文化奖委员会的鹿野至向莫言颁发了荣誉证书,并称赞“他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旗手,也是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他的作品引导亚洲文学走向未来”。(亚洲文化奖委员会评委鹿野至 评)
诺奖得主、著名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说:“如果在世界上给短篇小说排出前五名的话,莫言的应该进去。”(诺奖得主、著名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 评)
莫言的作品植根于古老深厚的文明,具有无限丰富而又科学严密的想象空间。其写作思维新颖独特,以激烈澎湃和柔情似水的语言,展现了中国这一广阔文化熔炉在近现代史上经历的悲剧、战争,反映了一个时代充满爱、痛和团结的生活。(诺尼诺奖评选委员会 评)
在几十年文学创作道路上,莫言对祖国怀有真挚情感,与人民大众保持紧密联系,潜心于艺术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莫言一直身处中国文学探索和创造的前沿,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以奔放独特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莫言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喜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作家协会 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莫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 评)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文艺创作的环境更加宽松,文化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创作活力不断迸发。广大中国作家坚持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共命运,创作出了一大批经得起历史、时代和人民检验的优秀文学作品。莫言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莫言同志以卓著的文学创作成果,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这是值得我们中国作家、艺术家自豪的事。(时任文化部部长蔡武 评)
莫言的小说充满方言,可以彻底看到村落的经验是如何给人充沛的生命力,最泥土的人就最国际。(作家龙应台 评)
莫言是一个想象力和创造力极为丰富的人,善于找到具象的语言跟情节,展示自己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参照。哪怕是一个极小的题目,只要莫言对此有独特的见解,都能将之变为一个很大的架构,同时作品语言行云流水,很了不起。(作家张大春 评)
莫言是一个创造力很旺盛,想像力很丰富,每部作品都不重复,非常具有探索精神,有巨大创造能量,不断挑战自我的作家。(作家何向阳 评)
莫言属于才华横溢的作家,他透视社会人生和历史的视角,非常独特,语言又恣肆狂放,好似掩抑不住内心汹涌的要表达的东西。(作家李静宜 评)
莫言的作品量大质高,既乡土又魔幻,既传统又先锋,创作勤奋又勇于探索,吸收消化得都快。(作家冯杰 评)
在中国文化的转型时期,莫言以自己的方式激活着汉语的表现力。在一个更广大的时空范畴内,他以野性对抗饱受污染的人类文明,着力表现人在面对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的挤压的同时,如何艰难维护自身的尊严和力量。用“野草”这个意象来形容莫言的作品,应该是无误的。(作家李洱 评)
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瑞典汉学家马悦然 评)
爆炸
《酒国》法语版
莫言作品
莫言作品
《蛙》外文版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