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 编辑

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

陈嘉庚陈嘉庚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字科次,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人, 祖籍河南固始县。 中国近现代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1913年,陈嘉庚回到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到中国参加政协筹备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陈嘉庚一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不朽贡献。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概述图参考资料)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陈嘉庚

别名:陈甲庚、李文

字:科次

所处时代:中国近现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集美)

出生日期:1874年10月21日

逝世日期:1961年8月12日

主要成就:支持辛亥革命、支持抗战、创办厦门大学、集美学村

主要作品:南侨回忆录

本名:陈嘉庚

外文名:Tan Kah Kee

祖籍:河南固始县

主要荣誉: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现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 ,原名陈甲庚。

清光绪八年(1882年),陈嘉庚在南轩私塾就学,念过四书、五经、纲鉴易知录等书。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陈嘉庚奉父函召,第一次出洋新加坡。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陈嘉庚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陈嘉庚任其父开设的顺安米行经理。任职期间,他将该店的经营范围扩大到水果和房地产业。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陈嘉庚归国与张氏成婚。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陈嘉庚第二次出洋新加坡。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陈嘉庚回到中国奔母丧。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陈嘉庚携妻张氏第三次出洋新加坡。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陈嘉庚归国葬母。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陈嘉庚第四次出洋新加坡。

迹南洋

20世纪初,陈嘉庚用2000元叻币购买了一批种子,播种在自己的菠萝园中,从几亩到几十亩再到几百亩、几千亩。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陈嘉庚在新加坡独资创办新利川和日新黄梨(即菠萝)罐头厂、福山黄梨园、谦和米店。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增设日春黄梨罐头厂。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福山黄梨园开始经营橡胶种植业。 同年,陈嘉庚与人合办恒美熟米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恒美熟米厂改由陈嘉庚独资经营。

清宣统二年(1910年),陈嘉庚加入中国同盟会。 同年,陈嘉庚被推举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协理及道南学堂总理, 向闽侨募捐五万多元建筑校舍,这是致力教育事业的开始。

清宣统三年(1911年),陈嘉庚辛亥革命胜利,福建光复,被推为福建保安捐款委员会会长,筹款二十多万元支援福建财政,另筹五万元接济孙中山先生。 同年,陈嘉庚在泰国创办谦泰黄梨厂。

民国元年(1912年),陈嘉庚携眷回到中国,筹办集美学校。 同年,陈嘉庚与人在厦门合办大同罐头厂。

民国二年(1913年),陈嘉庚集美学校正式开学,购地扩建校舍和操场。第五次出洋新加坡。

民国四年(1915年),陈嘉庚租轮四艘,经营航运,获利颇巨。 同年,陈嘉庚一面将部分黄梨罐头厂改作橡胶厂,一面开始经营轮船航运业,并兼营白铁买卖。

民国五年(1916年),陈嘉庚购进三千吨轮船一艘,命名为“东丰号”。

民国六年(1917年),陈嘉庚购进三千七百五十吨轮船一艘,名为“谦泰号”。 同年,陈嘉庚派胞弟敬贤回到中国创办集美中学和集美师范学校。筹款二十多万元救济天津水灾。

民国七年(1918年),集美师范大学和集美中学开学。 同年,陈嘉庚发起筹办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

民国八年(1919年),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正式开学。同年,陈嘉庚回到中国筹办厦门大学。组织同安县教育会,对各乡小学给予常年补助,受益者三十多校。

青年陈嘉庚青年陈嘉庚

民国九年(1920年),集美学校增设女子师范和商科。创办集美水产航学校。

民国十年(1921年)2月,陈嘉庚整组集美各校,总校名称集美学校。 4月6日,厦门大学在集美开学。 5月9日,陈嘉庚亲自率领全体师生举行厦大首批校舍奠基仪式。

民国十一年(1922年),陈嘉庚第六次出洋新加坡。

民国十二年(1923年),陈嘉庚担任怡和轩俱乐部总理,后改为主席。

民国十三年(1924年),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商报》。 同年,陈嘉庚扩充橡胶制造厂,出品各种车胎、胶鞋、医疗用具和其他日用品,在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国开设分店10余处。

民国十四年(1925年),陈嘉庚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侨商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被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橡胶产业的“四大开拓者”之一。

民国十五年(1926年),陈嘉庚扩建南洋华侨中学校舍。创办集美农林学校。开始面临逆境,胶价暴跌,营业亏损甚巨,被迫将厦大和集美两校校舍建筑工程局部停工,但经费仍竭力维持。

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3日,日军侵占济南,陈嘉庚担任“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并组织山东残祸筹赈会,募款救济受祸难胞。

民国二十年(1931年),因银行集团采取强迫手段,把陈嘉庚的公司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并要他停止供给两校。

人物旧影

支持抗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陈嘉庚在决定将厦门大学无条件地献给国家,交给政府接办。 8月15日,陈嘉庚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委员会,支援祖国抗战。

1949年9月17日,陈嘉庚与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前的合影1949年9月17日,陈嘉庚与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前的合影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10日,南洋各地区45埠168位代表齐聚南洋华侨中学礼堂,成立“南侨总会”,推陈嘉庚为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为副主席。 11月2日,陈嘉庚在重庆《中央日报》上公开发表了他坚决反对汉奸卖国贼、妥协分子投降卖国的提案。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陈嘉庚应中国国内之请,在南洋各地招募机工,3000多名南侨机工响应号召,支援抗战。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并率团返国到重庆、延安等地视察慰问。 5月31日,陈嘉庚到达延安。

民国三十年(1941年),陈嘉庚被推为南侨总会第二届主席。组织南洋闽侨总会。创办南洋华侨师范学校。 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陈嘉庚领导组织新加坡华侨抗敌总会。 12月30日,陈嘉庚成立“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后援会”,领导华侨建设战备防御工事,维持新加坡社会治安。这是英殖民当局首次承认华人是新加坡人民的主体,承认华人有能力领导新加坡民众的抗敌工作,在新马华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新加坡沦陷,陈嘉庚避居爪哇三年,写成《南侨回忆录》和《住屋与卫生》。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 10月,陈嘉庚结束匿居生活,启程返回新加坡。 11月18日,重庆各界召开“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主席特送条幅,题“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八个大字。

陈嘉庚回国视察、慰劳抗日军民陈嘉庚回国视察、慰劳抗日军民

安度晚年

1946年,陈嘉庚创办新加坡《南侨日报》。

1947年,陈嘉庚召开新加坡华侨大会,反对荷兰殖民军屠杀印尼巨港华侨暴行,议决准备对荷兰实行经济制裁。为集美各校开拓经费来源,在香港创办集友银行,实行以行养校,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1949年,陈嘉庚抗日战争胜利后首途回国。9月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常务委员。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

1950年,陈嘉庚最后一次出洋新加坡,结束未了事务。当年回国定居故乡集美村,亲自主持集美、厦大两校校舍的修建。

1954年9月,陈嘉庚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55年,陈嘉庚视察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

1956年,陈嘉庚当选为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

1959年,陈嘉庚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创立厦门华侨博物院。

1961年,陈嘉庚在北京逝世,遗体移集美鳌园安葬。

担任职务

编辑

清宣统三年(1911年),陈嘉庚被推选为福建保安捐款委员会会长,负责筹款支援福建财政,并为孙中山筹集资金。

民国十二年(1923年),陈嘉庚担任怡和轩俱乐部总理,后改为主席。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10日,在南洋各地区的代表会议上,成立了“南侨总会”,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

民国三十年(1941年),陈嘉庚被推选为南侨总会第二届主席,并组织南洋闽侨总会.

1949年,陈嘉庚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

1954年9月,陈嘉庚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56年,陈嘉庚当选为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

人物事迹

编辑

兴办实业

陈嘉庚于1891年离开家乡前往新加坡寻求发展机会。初到新加坡时,他在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工作了13年,直至1904年。这一年,他集资7000多元叻币创立了名为“新利川”的菠萝罐头厂,并很快接管了另一家同样生产菠萝罐头的日新公司。在短短三个月内,这两个工厂共获利4万元。

认识到橡胶产业的潜力,陈嘉庚及时投资,在菠萝园中播种从巴西引进马来亚的橡胶种子,并逐渐扩大种植面积。至1925年,他的橡胶园已扩展至1.5万英亩,使他成为华侨中最大的橡胶种植者之一,被誉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橡胶王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期间,他还创办了橡胶制品厂,涉足橡胶鞋、轮胎及日用品的生产,并在全国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国的主要港口设立了超过100处分销点。此外,他还涉足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厂等多个行业,拥有厂房30多处。鼎盛时期,即1925年,其业务覆盖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总额达到1200万元叻币,约值黄金百万两。

陈嘉庚首创了橡胶制品的大规模生产,推动了侨居地民族工业的发展;他开辟了直接输出橡胶制品和其他产品的国际市场,打破了英国垄断资本在华侨中的垄断局面;同时,他还培养了大量企业家和技术人才。然而,由于日本胶制品在东南亚的削价倾销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他的企业最终在1934年全部结束运营。

支持抗日

在“一二八”事变后,陈嘉庚致函集美学校秘书处,谈及上海失陷后的中日关系和国际形势,强调:“守土之责,义所难辞;牺牲之大,分所甘受。时至今日,任何人皆应抱牺牲精神,各尽所能以与暴日抗。”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陈嘉庚决心团结广大华侨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8月15日,他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并担任主席,准备进行持久而大量的筹款活动。1938年10月,在新加坡召开的南洋各地华侨爱国团体大会上,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并推举陈嘉庚为总会主席。该会直接领导下的分支机构遍布南洋各地,积极捐款,宣传抵制日货,动员华侨司机与机修工人回国参加战时运输工作,发挥了南洋华侨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1938年11月2日,陈嘉庚在重庆《中央日报》上发表提案,反对汉奸卖国贼、妥协分子投降卖国,提出“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这一立场表达了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坚定了全国人民及全世界华人抵抗的信心。

陈嘉庚反对汪精卫投降卖国的著名提案陈嘉庚反对汪精卫投降卖国的著名提案

1940年3月,陈嘉庚组织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启程回国了解抗战局势、民众生活及华侨工人服务情况,慰劳前线将士与爱国同胞。他在重庆观察到国民党官吏的腐败现象后,决定前往延安调查视察。到达延安后,他看到的是政治清明、秩序井然的景象,以及军民同仇敌忾的精神。通过与中共领导人的交谈,陈嘉庚认定了抗战的希望在于延安,并在返回重庆后如实介绍陕甘宁边区的情况,呼吁各党派团结抗日。

反对内战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后,陈嘉庚反对美国援助蒋介石,以南侨总会主席名义致电美国总统和国会表示抗议。并且抵制蒋介石召开的国民大会,指出蒋介石“一夫独裁,遂不惜媚外卖国以巩固地位,消灭异己,较之石敬瑭、秦桧三桂、汪精卫诸贼,有过而无不及。”

1947年,陈嘉庚又组织“新加坡华侨各界促进祖国和平民主联合会”(简称“民联社”),积极声援民主党派关于制止内战的斗争。

兴办教育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陈嘉庚捐献2000银元,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民国3年(1914年)3月,陈嘉庚创办集美高初两等小学校,之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共十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此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

1921年,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创办厦门大学,设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于1921年4月6日开学,陈嘉庚独力维持16年。面对世界经济不景气对华侨企业的打击,陈嘉庚表示:“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并卖掉自己三座大厦以维持厦大的经费。 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由此得名“集美学村”。

解放后,陈嘉庚扩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亲自指挥工程进展,检查工程质量。陈嘉庚一生用于办学的款项约达美金一亿元以上。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纷纷捐资兴学,蔚然成风。

陈嘉庚提倡女子教育,反对重男轻女,倡办女子学校;强调优待贫寒子弟,奖励师范生;讲究教学质量,注意全面发展;主张“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校”,重视选择校长和教师;为振兴实业,培养生产技术人才,倡办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普及教育,并订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计划”,设立同安教育会和教育推广部。

在新加坡,1919年陈嘉庚创办了“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又创办水产航海学校,南侨师范和南侨女中等学校。对于当地华侨子女的教育非常热心,曾捐资创办崇福女校,又捐资3万元创建南洋华侨中学,后来又捐40多万元作为该校基金。1947年3月,陈嘉庚创办南洋女子中学。

陈嘉庚为集美和厦门大学兴建数十座高楼大厦,自己的住宅却是一所简朴的二层楼。他的生活艰苦朴素,自奉菲薄。尽管陈嘉庚是南洋的大实业家,但个人生活十分简朴,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都打补丁。他晚年为自己规定每天五角钱的伙食标准,经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加上一种鱼。

慈善事业

1906年11月江苏洪涝灾害、1908年漳州水灾、1917年天津水灾、1918年潮汕地震、1920年威海饥荒、1922年潮汕风灾、1924年广东和福州水灾以及1929年陕西和甘肃旱灾等灾害发生后,陈嘉庚对灾区人民施以援手、多方筹款赈灾。他还亲自发起募捐活动,带头捐款。

1915年天津发生水灾时,陈嘉庚担任新加坡华侨筹款救济会主席,共计募集20余万元。1928年日军占领济南事件中,陈嘉庚担任新加坡“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1935年中国11省发生严重水灾,陈嘉庚担任“华侨筹赈祖国水灾会”会长,动员华侨为国内灾民捐款。

在募捐方法和方式上,陈嘉庚认为,“大会目的专在筹款,而筹款要在多量及持久。新加坡为全马或南洋华侨视线所注,责任非轻,然要希望好成绩,必须有人首捐巨款提倡,此为进行程序所必然”。他强调募捐一定要有人带头并多捐,通常他自己也带头捐出巨款。为保证筹款的持久性,他提出多种捐款方式,包括特别捐、常月捐、节日献金捐、货物助赈捐、纪念日劝捐、卖花卖物捐、游艺演剧球赛捐、舟车小贩助赈捐、迎神拜香演戏捐等,以此弥补传统慈善行为难以持续的不足。

为了保障对教育慈善事业的持续捐赠,陈嘉庚设立了具有现代慈善特征的基金会,确保慈善事业能够长期稳定地进行下去。

主要贡献

编辑

文学作品

序号

作品名称

出版日期

版次/备注

1

南侨回忆录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25日

再版

2

我国行的问题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初

初版

3

民俗非论集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

4

战后建国首要:住屋与卫生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25日

四版

5

东北观感集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

——

6

陈嘉庚言论集

1949年10月1日

再版

7

新中国观感集

1950年6月初

初版

参考资料:

所获荣誉

编辑

2009年,陈嘉庚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5年9月1日,陈立人作为陈嘉庚的家属代表,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2019年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人物生活

编辑

人际关系

关系

姓名

父亲

陈缨杞

母亲

孙秀妹

妻子

张氏

长子

陈厥福(又名陈济民)

七子

陈元济

女儿

陈爱礼

长孙

陈立人

七子之子

陈君宝

逸闻轶事

1956年10月,星马工商贸易考察团里的一些乡亲回到集美,嘉庚先生请他们第二天早上到家里一起吃地瓜稀饭,并叮嘱叶祖彬多做一些饭。结果叶祖彬忘了通知,让客人们饿了肚子。尽管事情不大,嘉庚却认为,叶祖彬在这件事上对他失了信,同时也让他失信于客人,因此,要求叶祖彬写出检讨,并给予停薪一个月的处罚。

人物评价

编辑

个人评价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毛泽东评)

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庆安全健在,再为民请命。 (周恩来、王若飞评)

陈先生,即嘉庚,对人好,谋国忠,一言一动皆大公,闻已返旧居,远道得讯喜难名。 (冯玉祥评)

陈先生是诚实公正的人,能为老百姓多说几句诚实公正的话。我们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水够深,火够热,我们决不容许再使水加深,再使火加热。陈先生现在是在庆祝个人的安全,同时正在忧虑全国人民的安全呢!我以衷心来庆祝他的健康,庆祝全中国人民自己免掉内战的健康。 (郭沫若评)

陈嘉庚的一生就是:兴实业、办教育、勤劳国事,言人之所不敢言,为人之所不敢为。 (邵力子评)

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 (黄炎培评)

我所认识的不少资本家,尽管是“民族资本家”,很少像陈嘉庚先生尽其所入归公,一点不留私有。我愿再说一遍:陈嘉庚先生是我几十年间最敬佩的朋友中间的一个。 (黄炎培评)

华侨爱国爱乡,热心教育事业的楷模。 (何香凝评)

陈嘉庚先生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从他的反美反蒋的言行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华侨来说,他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追随革命,善始善终,这些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陈毅评)

嘉庚先生有高尚的品质,崇高的民族气节。他持正不阿,明辨是非,疾恶若仇,不断进步。他是华侨大工商业家,但他从不贪图个人享受,无论在海外,在国内,他的个人生活是俭朴的。他在集美的住所,陈设也是非常朴素。床和被都是旧的,有的地方已经破了,他穿的皮鞋有的是打过补绽的,而他却恰然自得。八十以上高龄的嘉庚先生,过的生活还是这样俭朴,实在使人感动。嘉庚先生之所以成为华侨的领袖人物,决非偶然,他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品质,团结华侨、不懈地为海外华侨社会服务,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精神,使他成为华侨的旗帜,在海外闪烁着中华民族的光辉。 (廖承志评)

陈嘉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华侨,他一生为祖国、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陈嘉庚先生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令人敬佩,他热心教育令人称颂、敬仰,厦门人民、福建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怀念他、学习他。 (江泽民评)

陈嘉庚先生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他爱国兴学,投身救亡斗争,推动华侨团结,争取民族解放,是侨界的一代领袖和楷模。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永远值得学习。 (习近平评)

陈嘉庚是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他一切出发点以是否合理,是否合义,是否合大众要求为准衡。这是他为人的准则,也是他衡量世人的标准。 (陈共存评)

陈嘉庚对中华民族充满了深情挚爱,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终身贡献。 (李瑞环评)

组织评价

:陈嘉庚在海外创办实业的奋斗精神和心系桑梓的爱国情怀被世人传颂;他一生倾资兴学、赤诚报国的义举,深为海内外人士所敬仰。他的故事充满着传奇色彩,而他的实践和精神已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嘉庚精神,深深根植在每一位华人华侨的心中,激励和感召无数国内民众和海外华侨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为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而矢志奋斗。 (中国侨联评)

陈嘉庚先生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抗战中的表现充分显示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示了他作为华侨界旗帜性人物的魅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评)

后世纪念

编辑

人物葬礼

1961年8月15日上午,首都各界举行公祭陈嘉庚大会,由周恩来总理担任“陈嘉庚先生治丧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主祭人周恩来,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廖承志致悼词。周恩来和朱德委员长领先执绋,在哀乐中护送灵柩上灵车,然后用专列载往厦门;8月20日下午,运载灵柩的专列抵达集美,由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林一心、副省长梁灵光及从北京护送灵柩来的侨务委员会副主任庄希泉等领先执绋,将灵柩送到鳌园墓地。

人物影响

“嘉庚精神”发源于福建厦门,形成于争取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陈嘉庚兴业南洋,胸怀祖国,一生资助或创办学校100多所。提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吾人欲竞存于世界而求免天演之淘汰,非兴教育与实业不为功”“国家之富强,全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陈嘉庚办学既遵循中国教育体制,又借鉴中外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

命名纪念

命名名称

类型

时间

地点

厦门市陈嘉庚教育基金会

基金会

1989年

厦门市、香港集友银行

陈嘉庚星

小行星命名

1990年3月11日

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

陈嘉庚国际学会

学会命名

1992年

中国香港成立

陈嘉庚楼

教学科研大楼

1993年4月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

基金会

2003年2月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银行共同出资

陈嘉庚科学奖

科学奖项

2003年2月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

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青年科学奖项

2010年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

基金会

2013年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陈嘉庚精神奖

社会贡献奖项

2014年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

嘉庚号地铁列车组

地铁命名

2014年

厦门地铁1号线

嘉庚精神宣传月

宣传活动

自2014年起每年10月

厦门市

陈嘉庚奖学金

奖学金

2017年起每年

厦门市陈嘉庚教育基金会

开埠200周年纪念钞

纪念钞

2019年6月10日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陈嘉庚先生故居

故居

——

厦门嘉庚路149号

嘉庚路

道路

——

厦门市集美区集美街道

广州市陈嘉庚纪念中学

院校

——

广州市西湾路大岗元北4号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

福建省漳州开发区南滨大道306号

厦门嘉庚剧院

艺术中心

——

集美新城核心区

厦门嘉庚艺术中心

——

集美新城核心区

嘉庚公园

公园

——

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学村

厦门大学嘉庚广场

文化广场

——

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内

厦门陈嘉庚纪念馆

纪念馆

——

厦门市集美区浔江路8号

马来西亚陈嘉庚纪念馆

——

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

陈嘉庚陵墓

陵墓

——

厦门市集美区集美镇鳌园内

陈嘉庚纪念堂

纪念堂

——

厦门大学群贤楼二楼

纪念展陈

2019年10月22日,由中国侨联和香港侨界社团联会共同举办的“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传承嘉庚精神及华侨华人参加祖国建设成果展”开幕仪式在香港举行。

2020年7月16日,“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陈嘉庚生平事迹展”在云南省博物馆展出,全面呈现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实业报国、投身教育的毕生奋斗经历。

2024年10月,福建厦门举行一系列陈嘉庚15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深切缅怀陈嘉庚先生历史功绩,深情感悟陈嘉庚先生人格风范,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人心。纪念陈嘉庚15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共有38项。

影视宣传

2024年3月4日起,讲述陈嘉庚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教育体育篇》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CETV-1)播出。

为纪念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国家记忆》栏目特别策划并推出五集纪录片《华侨旗帜陈嘉庚》。该片于2024年10月17日至18日、21日至23日,在CCTV-4晚8点档《国家记忆》播出。

纪念堂

1981年,厦门大学60周年校庆时,学校在建南大会堂设立陈嘉庚纪念堂。2004年10月,陈嘉庚先生诞辰130周年时,纪念堂移至嘉庚先生兴建的首批校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厦门大学群贤楼二楼。2024年,为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学校重新布展,重新建设“陈嘉庚与厦门大学”纪念馆。

陈嘉庚与厦门大学纪念馆陈嘉庚与厦门大学纪念馆

艺术形象

编辑

类型

名称

导演

电影

《陈嘉庚》

黄健中

《陈嘉庚》主创人员合影《陈嘉庚》主创人员合影

下一篇 陈潭秋

上一篇 Yoshi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