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韡 编辑
刘韡(Liu Wei),1972年出生于北京市。1996年毕业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中文名:刘韡
外文名:Liu Wei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72年
毕业院校: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
职业:当代艺术家
代表作品:《微观世界》系列、《紫气》系列、《徘徊者》系列、《仅仅是个错误》系列、《爱它,咬它》系列、《书城》系列、《丛林》
主要成就:2016第十届 AAC 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奖2012马爹利年度非凡艺术人物奖2011ACC亚洲文化协会受奖人2008中国当代艺术奖最佳艺术家奖2016Artnet年度艺术家
代理画廊:立木画廊、白立方画廊
刘韡1972年生于北京,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刘韡的创作成熟于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深受新世纪中国社会特有的变动和起伏影响——城市和人文景观的变迁对其影响尤为突出。作为活跃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后感性”小组中的一员,他以众多不同媒介,诸如绘画、影像、装置及雕塑等来进行创作,并逐渐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在世界舞台上受到瞩目。刘韡的作品表现出了受后杜尚主义启发、与广泛现代主义遗产进行交涉的特征。他的创作将发生于中国的无数政治及社会转变所导致的视觉和智力层面的混乱凝聚成为一种多变且独特的艺术语言。其中,长期的“狗咬胶”系列装置作品、“丛林”系列帆布装置作品、“书城”系列书装置作品及近期的纪念碑式大型绘画《东方No.5》代表了刘韡美学中的多样性:与城市息息相关的、激进的混乱,以及与抽象历史积极进行沟通的、平静的绚丽。
个人展览
年份 |
展览名称 |
具体地点 |
地理区域 |
2020 |
刘韡:散场/OVER |
龙美术馆西岸馆 |
上海,中国 |
2019 |
刘韡:看不见的城市 |
克利夫兰当代美术馆和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
克利夫兰,美国 |
2018 |
幻影 |
长征空间 |
北京,中国 |
2016 |
全景 |
Samsung Museum of Art |
首尔,韩国 |
2015 |
白银 |
白立方画廊 |
香港,中国 |
颜色 |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北京,中国 | |
2014 |
Sensory Spaces 4 |
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 |
鹿特丹,荷兰 |
密度 |
白立方画廊 |
伦敦,英国 | |
2013 |
黑暗 |
箭厂空间 |
北京,中国 |
刘韡 |
立木画廊 |
纽约,美国 | |
2012 |
刘韡 |
长征空间 |
北京,中国 |
刘韡个展:异域Foreign |
Almine Rech 画廊 |
巴黎,法国 | |
2011 |
万物 |
今日美术馆 |
北京,中国 |
刘韡:三部曲 |
民生现代美术馆 |
上海,中国 | |
2010 |
转换的时代:刘韡 |
CAN 基金会 |
首尔,韩国 |
2009 |
对,这就是全部 |
博而励画廊 |
北京,中国 |
被遗忘的经验 |
Galerie Hussenot 画廊 |
巴黎,法国 | |
2007 |
徘徊者 |
U 空间(现为博而励画廊) |
北京,中国 |
爱它,咬它 |
艺术文献仓库 |
北京,中国 | |
2006 |
刘韡专有 |
北京公社与 U 空间(现为博而励画廊)合作 |
北京,中国 |
紫气 |
Grace Li 画廊 |
苏黎世,瑞士 | |
爱它,咬它 |
比翼艺术中心 |
上海,中国 | |
2005 |
刘韡个展 |
四合苑艺术空间 |
北京,中国 |
群体展览
年份 |
展览名称 |
具体地点 |
地理区域 |
2020 |
中国当代艺术三部曲:超越伤痕 |
釜山美术馆 |
釜山,韩国 |
世间风物——和美术馆开馆大展 |
和美术馆 |
广东,中国 | |
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 |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
北京,中国 | |
2019 |
熵 |
林冠艺术基金会 |
威尼斯,意大利 |
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 |
第 58 届威尼斯双年展 |
威尼斯,意大利 | |
策展课——策展与设计 |
华美术馆 |
深圳,中国 | |
极限混合:2019 广州空港双年展 |
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 |
广州,中国 | |
2018 |
悦来公共艺术展 |
重庆悦来 |
重庆,中国 |
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
上海展览中心 |
上海,中国 | |
熵 |
林冠艺术基金会 |
北京,中国 | |
北京新语 |
三远当代艺术中心 |
北京,中国 | |
北京当代·艺术展 |
全国农业展览馆 |
北京,中国 | |
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 |
龙美术馆·西岸馆 |
上海,中国 | |
重构乌托邦 |
华·美术馆 |
深圳,中国 | |
2017 |
镜像—上海爱琴海购物公园公共艺术项目 |
上海爱琴海购物公园 |
上海,中国 |
地标—测绘中国当代艺术 |
嘉德艺术中心 |
北京,中国 | |
1989 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 |
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 |
纽约,美国 | |
复活 II |
剩余空间 |
武汉,中国 | |
社会情绪 |
Cc 基金会 |
上海,中国 | |
中国夏天 |
阿斯楚普·费恩利现代艺术博物馆 |
奥斯陆,挪威 | |
后感性:恐惧与意志 |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
上海,中国 | |
COLORI |
里沃利城堡当代艺术博物馆 |
都灵,意大利 | |
原地前进 |
长征空间 |
北京,中国 | |
2016 |
Kochi-Muziris Biennale穆吉里斯双年展 | 科钦 |
科钦,印度 |
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
上海,中国 | |
后感性:恐惧与意志 |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
北京,中国 | |
开始之前结束之后 II |
长征空间 |
北京,中国 | |
银川双年展——图像,超光速 |
银川当代美术馆 |
银川,中国 | |
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我织我在 |
浙江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
杭州,中国 | |
爱知三年展:彩虹商队驿站 创造者之旅 |
爱知艺术中心、名古屋城市艺术博物馆 |
名古屋,日本 | |
转向:2000 后中国当代艺术趋势 |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
上海,中国 | |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 2015 |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
北京,中国 | |
山中美术馆 |
四方当代美术馆 |
南京,中国 | |
研究室计划(第三回)运行中的“非形象 |
正观美术馆 |
北京,中国 | |
事件的地貌 |
OCAT 深圳馆 |
深圳,中国 | |
艺术怎么样?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 |
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阿尔里瓦克展览馆 |
多哈,卡塔尔 | |
中国私语:乌利·希克收藏展 |
伯尔尼美术馆 |
伯尔尼,瑞士 | |
本土,激流和嬗变下的中国艺术 |
路易威登基金会 |
巴黎,法国 | |
2015 |
La vie moderne |
第 13 届里昂双年展 |
里昂,法国 |
化生-中国当代艺术展 |
老屠宰场艺术中心 |
蒙斯,比利时 | |
民间的力量 |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
北京,中国 | |
中华廿八人 |
亚洲艺术博物馆 |
旧金山,美国 | |
物体系 |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
上海,中国 | |
Adventures of the Black Square Abstract Art and Society 1915-2015 |
白教堂美术馆 |
伦敦, 英国 | |
2014 |
第二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影舞之眼·视域之外 |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 |
深圳,中国 |
第三种批判-艺术语言的批判性 |
时代美术馆 |
北京,中国 | |
Bringing the World Into the World |
皇后艺术馆 |
纽约,美国 | |
八种可能路径:在北京的艺术 |
Uferhallen 艺术区 |
柏林,德国 | |
纵横阡陌——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作品馆藏展 |
龙美术馆 |
上海,中国 | |
2013 |
西岸 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 | 西岸 |
上海,中国 |
日常琐事 |
林冠艺术基金会 |
哥本哈根,丹麦 | |
2013 年沙迦双年展:重现——新的文化制图 | 沙迦 |
沙迦,阿联酋 | |
2012 |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 |
广东美术馆 |
广州,中国 |
编辑——图片强迫症 |
香格纳 H 空间 |
上海,中国 | |
马爹利年度艺术家 |
今日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上海美术馆 |
北京,中国、广州,中国、上海,中国 | |
明室 |
泰康空间 |
北京,中国 | |
白立方之内 |
白立方柏孟塞分部 |
伦敦,英国 | |
2011 |
时间的形状——当代中国艺术的多重历史 |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
北京,中国 |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中国影像艺术 1988-2011 |
民生现代美术馆 |
上海,中国 | |
山水 |
卢塞恩美术馆 |
卢塞恩,瑞士 | |
天下海牙 |
海牙雕塑展 |
海牙,荷兰 | |
ACT►TION 影像展 |
长征空间 |
北京,中国 | |
2010 |
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 |
长征空间 |
北京,中国 |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 |
上海美术馆 |
上海,中国 | |
伟大的表演 |
佩斯北京 |
北京,中国 | |
梦境 |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
巴黎,法国 | |
事物状态——中比艺术交流展 |
中国美术馆 |
北京,中国 | |
往返:北京—纽约现在——多姆斯收藏精选展 |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北京,中国 | |
2009 |
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 巴塞尔 |
巴塞尔,瑞士 |
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 |
上海展览中心 |
上海,中国 | |
资产阶级化了的无产阶级——松江当代艺术展 |
松江创意工房 |
上海,中国 | |
中坚:新世纪中国八个艺术的关键形象 |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北京,中国 | |
事物状态——中比艺术交流展 |
布鲁塞尔艺术中心 |
布鲁塞尔,比利时 | |
图像的新态度 |
唐人画廊 |
北京,中国 | |
2008 |
消耗 |
釜山双年展 |
釜山,韩国 |
乌托邦的边界 |
北京今日美术馆 |
北京,中国 | |
违章建筑 II |
长征空间 |
北京,中国 | |
与后殖民说再见;第 3 届广州三年展 | 广州 |
广州,中国 | |
中国当代艺术大奖 |
尤伦斯基金会、外滩 18 号 |
北京,中国、上海,中国 | |
世界新秩序:中国当代艺术装置、摄影作品展 |
格罗宁根美术馆 |
格罗宁根,荷兰 | |
趣味的共同体 |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
北京,中国 | |
我们的未来 |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北京,中国 | |
革命继续下去 |
萨奇画廊 |
伦敦,英国 | |
白夜生长 |
Bonniers 美术馆 |
斯德哥尔摩,瑞典 | |
迪奥与中国艺术家 |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北京,中国 | |
麻将:希克收藏 |
伯克利美术馆 |
伯克利,美国 | |
CYLWXZ |
Esther Schipper 画廊 |
柏林,德国 | |
中国电站:第 III 部分 |
卢森堡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 |
卢森堡 | |
2007 |
恒动:当代艺术对话中国当代艺术邂逅 BMW Art Car |
长征空间 |
北京,中国 |
一个尚未被命名的十年:第九届里昂双年展 | 里昂 |
里昂,法国 | |
NONO |
长征空间 |
北京,中国 | |
现在中国 |
Cobra 美术馆 |
阿姆斯特尔芬,荷兰 | |
中国电站:第 II 部分 |
阿斯楚普费恩利现代艺术博物馆 |
奥斯陆,挪威 | |
金猪年:中国当代艺术希克收藏展 |
Lewis Glucksman 画廊 |
科克,爱尔兰 | |
2006 |
长征资本 |
长征空间 |
北京,中国 |
看起来都一样?中韩日艺术展 |
Sandretto Re Rebaudengo 基金会 |
都灵,意大利 | |
38 个个展 |
创意大院 |
上海,中国 | |
黄盒子·青浦:中国空间里的当代艺 |
青浦区小西门 |
上海,中国 | |
12:中国当代艺术大奖 |
证大现代美术馆 |
上海,中国 | |
当代中国艺术 |
朴敬美画廊 |
汉城,韩国 | |
移景与幻想:第二届当代水墨展 |
广东美术馆 |
广州,中国 | |
第 4 届首尔媒体艺术双年展 |
首尔市立美术馆 |
首尔,韩国 | |
虚拟的爱 |
上海当代艺术馆 |
上海,中国 | |
没事! |
比翼画廊 |
上海,中国 | |
城市边疆:上海/洛杉矶 |
University Art Museum |
长滩,美国 | |
中国现在 |
Essl 收藏美术馆 |
克罗斯特纽堡,德国 | |
2005 |
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 | 威尼斯 |
威尼斯,意大利 |
新长征空间开幕展 |
长征空间 |
北京,中国 | |
外围展 |
长征空间 |
北京,中国 | |
Beyond 第二届广州双年展 |
广东美术馆 |
广州,中国 | |
麻将,希克个人收藏展 |
伯尔尼美术馆 |
伯尔尼,瑞士 | |
第一届南京三年展 | 南京 |
南京,中国 | |
出事了 |
比翼艺术中心 |
上海,中国 | |
再生:来自中国和美国的中国当代艺术 |
亚利桑纳州大学美术馆 |
坦佩市,美国 | |
2004 |
再生 |
查理斯·库勒斯画廊、大卫·温顿贝尔画廊 |
纽约,美国、普罗维登斯,美国 |
影像生存——第 5 届上海双年展 |
上海美术馆 |
上海,中国 | |
过去与未来之间:来自中国的新摄影及影像 |
国际摄影中心、亚洲协会 |
纽约,美国 | |
中国眼睛:中国当代摄影艺术 |
Goedhuis 画廊 |
纽约,美国 | |
2003 |
打开天空 |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
上海,中国 |
二手现实 |
今日美术馆 |
北京,中国 | |
再造 798 |
798 |
北京,中国 | |
第五系统——后规划时代的公共艺术(第五届深圳国际当代雕塑展) |
何香凝美术馆 |
深圳, 中国 | |
民工同志,您好 |
今日美术馆 |
北京,中国 | |
倍速 |
中国美术学院 |
杭州,中国 | |
讨厌 |
比翼艺术中心 |
上海,中国 | |
2002 |
首届广州三年展 |
广东美术馆 |
广州,中国 |
海市蜃楼 |
格多美术馆、苏州美术馆 |
苏州,中国 | |
日常态度:中国图片艺术特别展 | 平遥 |
平遥,中国 | |
趣味过剩 |
3H 艺术中心、客艺廊前卫馆 |
上海,中国、新加坡 | |
2001 |
后感性——狂欢 |
北京电影学院 |
北京,中国 |
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节 |
中国美术学院展览馆 |
杭州,中国 | |
附体 |
印象画廊、比翼艺术中心、藏酷新媒体艺术空间 |
杭州,中国、上海,中国、北京,中国 | |
香港国际影像节 |
环境博物馆 |
香港,中国 | |
报应 | 北京 |
北京,中国 | |
2000 |
家——当代艺术提案 |
月星家居仓库 |
上海,中国 |
肖像、人物、一对和一组 |
比翼艺术中心 |
上海,中国 | |
City Zoom | 德国 |
德国 | |
香港国际影像节 | 香港 |
香港,中国 | |
中国风景——观念摄影展 | 北京 |
北京,中国 | |
1999 |
后感性——异形与妄想 |
芍药居地下室 |
北京,中国 |
北京在伦敦 |
当代艺术学院 |
伦敦,英国 | |
超市 |
上海广场 |
上海,中国 | |
香港国际影像节 |
环境博物馆 |
香港,中国 | |
出售 |
上海广场 |
上海,中国 | |
物是人非 | 上海 |
上海,中国 | |
文化与生活 | 上海 |
上海,中国 | |
1998 |
反视自身与环境 |
北京市建设大学 |
北京,中国 |
年份 |
奖项 |
2016 |
第十届 AAC 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奖 |
Artnet年度艺术家 | |
中澳文化大使 | |
2012 |
马爹利年度非凡艺术人物奖 |
2011 |
瑞信今日艺术奖 |
2008 |
中国当代艺术奖最佳艺术家奖 |
2006 |
中国当代艺术奖荣誉奖 |
作品名 |
作品图 |
形式/材料 |
尺寸 |
年份 |
版权声明 | |
散场/OVER |
|
铝、不锈钢、铜、亚克力、玻璃钢、不干胶、镀锌板、汽车漆 |
尺寸可变 |
2020 | 本作品图片由艺术 家提供,受艺术家版权保护 | |
微观世界No.3 |
|
铝、玻璃、木头、聚乙烯 |
537×688×470cm | |||
微观世界No.4 |
|
铝、汽车漆 |
234×206×210cm | |||
绽放 |
|
布面油画 |
200×170cm | |||
1098.1吨沙漠 |
|
沙、玻璃、钢 |
1100×1100×560cm | |||
因为他能 |
|
钢 |
尺寸可变 | |||
复活 No.1 |
|
布面油画 |
220×180cm | |||
暗物质 |
|
木板、铁、钢板、黑色涂料 |
1022.2×1109.9×1010.6cm,每边长650cm | |||
。。。。 |
|
不锈钢 |
260×120×145cm | |||
微观世界 |
|
木材, 铝, 不锈钢, 铁, 钛合金 |
140 x 125 x 190 cm |
2019 | ||
吞噬 |
|
玻璃纤维,木材,铝,不锈钢,铁,树脂,钛合金 |
235 x 180 x 225 cm | |||
微观世界 |
|
铝板 |
400×500×800cm |
2018 | ||
户外 |
|
布面油画 |
170 x 200 cm | |||
太阳系 No.3 |
|
布面油画 |
300 x 300 cm | |||
生存 No.3 |
|
艺术微喷依尔福金属纸三明治装裱 |
150 x 200 cm |
2017 | ||
水果当早餐 |
|
影像 |
78分钟10秒 | |||
全景 系列 |
|
布面油画 |
多尺寸 |
2015-2020 | ||
东方 系列 |
|
布面油画 |
多尺寸 |
2015-2016 | ||
受难 No. 9 |
|
钢,铁 |
167.5 × 170 × 15 cm |
2015 | ||
受难 |
|
铁、钢 |
520 x 238 x 25 cm | 2014 | ||
爱它!咬它! |
| 牛皮、木头、钢 | 尺寸可变 | |||
颜色 |
|
多通道影像 | 多尺寸 |
2013 | ||
颜色 No. 10 |
|
布⾯油画 |
220 × 180 cm | 2012 | ||
丛林 系列 |
|
帆布,木头 |
多尺寸 | 2012-2014 | ||
仅仅是个错误 系列 |
|
综合材料 |
373 | 布面油画 | 300×360cm | 2007 |
紫气 系列 |
|
油彩,画布 |
多尺寸 |
2005-2011 | ||
风景 |
|
艺术微喷 |
301 × 121cm |
2004 | ||
难以抑制 (录像截屏) |
|
录像装置 | 多尺寸 |
1999 |
出版时间 |
出版物 |
出版社/机构 |
2011 |
刘韡:三部曲 |
民生现代美术馆 |
2007 |
China Art Book |
Dumont |
2016 |
本土 |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2015 |
颜色 |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2009 |
中坚 |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皮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博士,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及讲师,现任香港M+博物馆高级策展人)
刘韡作品的视觉里有一种暴力,这种视觉暴力可能是视觉艺术家面对社会暴力采用的本能的反应方式,我认为其中包含了很多他对社会的关注点。其中社会性的含义十分明显,这种明显让我回想到我刚认识他时他的状态:他以一种视觉的方式,谈一些观念层面上的事情,这涉及到我们观看的制度——一件艺术作品如何被阐释,如何被接受,如何被销售,如何被生产,如何被展览,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很高兴看到这个展览,虽然它不是回顾性的展览,却也延续了从1998年到现在的探索。
高士明(策展人、评论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
刘韡的这个展览让我由衷感到,做一个形式主义者是幸福的。中文的“形”和“式”是不同的,在展厅里,我看到的一堆堆、一列列的与其说是作品,不如说是一些就地装配的corpora,一堆形式的肉身。刘韡是个魔术师般的形式发明家,他能够让形式自身生产出一种很漂亮但是很有硬度的诗意。他的作品,有一种属于他自己的结构性与形式感,我不愿意把这称为“美学特质”,因为“形式就是观念”,正如他自己说的“视觉也是观念”。“形式就是观念”跟“态度成为形式”要放在一起思考才完整。我觉得在刘韡的工作中,“形-式”是根本。他是个原发的形式主义者。“原发”意味着不是“症状性”的,进一步说,是指他的形式主义几乎是自然主义的和建构性的,接近于20世纪最初二十年的那种感受,那种感觉体现在俄国构成主义和最早的抽象艺术中。
鲁明军(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刘据我所知,刘韡的实践对于艺术系统并不十分自觉——但事实上系统生态已经暗地被他压缩在颜色的梯度中,他一直守护着属于自己思考和行动的一块领地,始终保持着一种异质的眼光和标准,打量着这个灰色的世界,和他所谓的现实之真实。说到真实,刘韡认为它不在于立场,也不在于审美,而在于感知,在于作品能否真正地嵌入现实。也因此,那些基于“二律背反”原则的纯艺术实践,和以艺术为名的社会参与和政治介入,不仅无法嵌入现实,也不真实。刘韡的实践凭靠的是一种直觉和判断,有时作品简单到极致,可能是一个最基本的几何体,也可能是几个色块,亦或是几块镜面,而有时,作品又繁复到极致,一张画可能需要好几个助手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才能绘制完成,一部装置兴许含括了数十个复杂的建造结构。但无论简约,还是繁复,它们都显得极具锐度和重量。这在我看来,即是他嵌入现实的一种方式。诚如他所说的,他也许不是十分清楚他想要什么,也无法预料他最终的目标,但他很清楚什么东西不是他想要的,什么是不可做的。所以,他的实践更多来自于一种限制,然后尽最大可能地去剔除他认为的那些无法嵌入现实的元素,直到一个无法再剔除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正是他所谓的真实。
就像我们无法解释今天的中国社会一样,也很难用语言准确地描绘刘韡的实践及其作品。他为我们建造了一个感知的利维坦,由里而外,敞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而渗透在他思考、行动和感知中的是由权力、资本、阶级、平等等所交织和混合的一个政治体。刘韡无意制造一个任人自由参与的民主剧场——尽管他没有刻意地拒斥观者的介入,然而,隔离的部署以及临界的“失误”则提醒所有观者,这个喧嚣的世界到底有多不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