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干民 编辑

中国艺术家

方干民方干民

方干民(1906.1—1984.1),浙江温岭人,艺术家,美术教育家,擅长油画。1925年学习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1929年回国任教于上新华艺专、国立西湖艺术学院,并创办“长风西画研究会”。历任国立艺专、上海美专教授、南京部队文工团美术教员、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方干民古典写实主义和现代表现主义艺术上都有很深造诣,并以画风近似立体派而出名 ,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开拓者之一 。代表作品有《白鸽》《秋曲》《孙中山授遗嘱图》《伟大的会见》等。创作之余,方氏一生长期投身美术教育 ,较著名的学生包括朱德群吴冠中 和闵希文 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方干民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06年1月

逝世日期:1984年1月

毕业院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

职业:画家、雕塑家、美术教育家

主要成就:担任国立杭州美院教务长、油画系教授创立长风西画研究会

出生地:浙江温岭

代表作品:《秋曲》、《孙中山授遗嘱图》、《伟大的会见》等

妻子:苏爱兰

大师年谱

编辑

方干民旧照和画像

1906年2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岭县城内横街。

1924年夏赴上海投考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插入二年级。

1925年底离上海赴法国留学,1926年就读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在著名学院派历 史画家让·保尔·罗朗斯工作室学习,与颜文梁、周碧初、汪日章同学。

1927年入巴黎美术学院让.保尔.罗朗斯画室。

1929年冬返国,受聘于上海私立新华艺专、上海艺术大学和上海艺专等校执教。

《秋曲》(1934)《秋曲》(1934)

1930年,经蔡元培的引荐,25岁的方干民应聘到国立艺术院(后改名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西画教授。 而他的课在艺专也极受欢迎,凳子从课堂内一直摆到走廊上。艺专是模仿巴黎美术学院的模式运作的,回国不久的方在这里如鱼得水。

1931年创作油画《白鸽》,参加中华独立美协展览。同年秋作《秋曲》。

1936年完成大型历史画《孙中山先生授嘱图》,作风转向写实。

1939年艺专由湖南继续西迁至昆明,被委任为教务长,主持学校的教育行政工作。

1940年9月,方干民被国立艺专解聘,携眷移居重庆。在学生冠中后来的回忆中,同样对这段往事记忆犹新:“方老师的解聘,还引了一场学潮,但最后他还是离开了学校。”

1941年被任命为中国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保管科总干事。开始创作国民革命先烈肖像。

1937年摄于长沙,后排左三为吴大羽,左四为方干民。1937年摄于长沙,后排左三为吴大羽,左四为方干民。

1942年兼代该会整理科长。在三年半中完成十多幅肖像,以及巨幅历史画《邹容着革命军图》《肇和军舰起义之前》《陈英士被刺图》。

1944年7月潘天寿出任国立艺专校长,受聘回校任教。

1945年起西画系首次推行了画室制,方干民与林风眠吴大羽、倪贻德、关良李超士等都曾开设画室。

同年1月,现代绘画联展在重庆举行,参加者方干民、林风眠、丁衍庸、李仲生、汪日章、周多、郁风、关良、倪贻德、庞薰琹、赵无极、朱德群等,此为抗战时期仅有的一次现代风格画展,提出“现代中国绘画艺术与现代世界艺术合流”的主张。

1946年艺专校长更换,由汪日章出任。因学术和人事矛盾,于该年8月再次被解聘。

《西湖黄龙洞》(1981)60 x 73cm《西湖黄龙洞》(1981)60 x 73cm

1947年移居上海创立中华艺术研究会,担任会长 ,并在上海美专授课。

1949年始,方干民创作解放军军史画,巨幅油画《敌人不投降,就消灭他》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原作在苏联及东欧国家展出过,该画照片在《解放日报》等报刊登载过。

同年,中华艺术研究会在上海成立,方干民任会长。

1951年3月应聘至南京军事学院,从事翠史画创作。

1958年调回浙江美术学院任教授。

1962年起,油画系开设了三个工作室。与过去不同,工作室不以个人命名,而只表明数字序列。但他们的风格倾向是十分明显的。第三工作室是当时的主流:苏联写实派;第二工作室由留日的倪贻德负责;方则被聘为第一工作室主持人,重视法国传统的艺术教育风格。

方干民旧照

1963年担任油画系第一工作室主持人。

1966年“文革”开始,以反动学术权威、国民党特务等罪名遭残酷批斗。

1978-1983年重拾画笔,专心艺术创作,以风景题材为主。

1984年,他第四次胃部大出血,救治无效在杭州逝世,终年78岁。

人物生平

编辑

求学时期

《拱宸桥北河道风光》(1983)67x40cm《拱宸桥北河道风光》(1983)67x40cm

浙江温岭县人,别名干民,擅长油画。方干民1921年进杭州安定中学读书,1924年夏天赴上海投考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5年底离开上海赴法国留学。

1927年入巴黎美术学院让·保尔·罗朗斯画室,与周碧初、汪日章、颜文梁同学。留法期间,方干民既学绘画又学雕塑,既学古典写实风格,又学现代表现手法。

西湖艺专

国立艺专浙江籍同乡会(一、四、五分为吴茀之、方干民、潘天寿)国立艺专浙江籍同乡会(一、四、五分为吴茀之、方干民、潘天寿)

1929年,他回国任教于上海新华艺专、国立西湖艺术学院,并创办“长风西画研究会”。历任国立艺专、上海美专教授、南京部队文工团美术教员、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他与林风眠、吴大羽齐名,成为当年国立杭州艺专著名的三位西画教授之一,学生包括朱德群 、吴冠中 、彦涵 和闵希文 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从二十年代开始,中国艺术家陆续介绍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及其作品。方干民、刘海粟、汪亚尘等人先后在报刊上介绍印象派、立体派绘画以及塞尚、凡高等画家的艺术事迹。

《孙中山先生授遗嘱图》(1935)《孙中山先生授遗嘱图》(1935)

方干民在国立杭州艺专任教时期就以画风近似立体派而出名,他本人恰巧姓“方”,故而同学们都诙谐地称他的画为“方派”,即立体派的意思。 据庄华岳叙述,方干民的课很受学生欢迎,选他课的学生极多,凳子从课堂内一直摆到走廊上。 朱德群后来回忆说,方干民先生的立体分图,使我们接近西方的近代绘画风格。方是艺专教他最久的老师。

叶云的《谈谈方干民的绘画与雕刻》记载,1932年,方干民获得机会,“晋谒”了蒋委员长(蒋介石),画了肖像素描。1935年夏天才将蒋介石雕塑制好寄往成都,蒋氏复谕“深加奖许并专达谢意。”

1935年,方干民所作巨幅油画《孙中山先生授遗嘱图》,参加全国第二次美展,并在《东方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对团结抗日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引起了社会注意。

《东湖即景》(1981)《东湖即景》(1981)

著名的《孙中山遗嘱图》,是1935年杭州艺专诸师为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进行的创作之一。题材由校务会议讨论决定,除了《遗嘱图》,还有吴大羽《孙中山讲演图》、林风眠《国民党回忆》草图等等。这张图,竟然不自觉成了方干民画风转变的机。此后的岁月里,方干民的党史画涉及国共两党。

1939年,艺专由湖南继续西迁至昆明,他被委任为教务长,主持学校的教育行政工作。

历史画时期

方干民历史油画集

1941年,他被任命为中国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保管科总干事,在3年半的时间中他完成了10多幅肖像以及巨幅历史画《邹容着革命军团》《肇和军舰起义之前》《陈英士被刺图》。1944年7月,潘天寿出任国立艺专校长。方干民受聘回校任教。

担任过中国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保管科总干事,所以生前自然创作了多幅反映其时代的伟大作品,《肇和军舰起义之前》便是其中的一幅。发生于民国初年的肇和军舰起义事件,是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的大事,方干民用画笔留下了这个重要的历史镜头。

抗战胜利后

方干民风景作品

1945年抗战胜利,方干民随国立艺专迁回杭州。1946年艺专校长更换,由汪日章出任。因学术和人事矛盾,方干民于该年8月再次被解聘。1947年,方干民移居上海创立中华艺术研究会,并在上海美专教课。

1951年3月,方干民应聘至南京军事学院,从事军史画创作。

1958年,他调回浙江美术学院任教授。1963年,担任油画系第一工作室主持人。

1960年代,他开始致力于西洋画民族化的探索,作品多为描写祖国江南秀丽山色。油画《雁荡山》曾参加浙江省美展。

晚年

1978-1983年他重拾画笔,专心艺术创作,以风景题材为主。1984年1月19日因胃出血救治无效,于杭州逝世,终年78岁。

代表作品

编辑

方干民人物油画作品

受立体主义所影响,方干民的风格被人称为“方派”。他在1930年代的作品表现了空间建构的逻辑,明显展现了“切面立体主义”的风格。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方干民创作多产,且逐渐显现“方派”面貌,代表作如油画《白鸽》《秋曲》《女》《西湖》等。这些作品作为“方派”的代表性作品,以其诸多作品中独特的几何形体、肌理笔调和空间构成等语言形式特点而引人注目。

1929年10月1日,《申报》曾刊文《画家王道源方干民的近作》,介绍了方干民的作品,称“方干民的《裸女半身》,涂厚滞油色的画面上,显托一位半截的健实身躯的西欧少妇,一种生的留恋,一种对人间世的征疑,在她的双眸唇嘴间,真诉欢愁,双耸的乳峰、宽圆的肩膊,着力于面的追究,色度紧密坚结,而曲达人体肉圆之细致;棕黑的发、绯红的双颊、栗色的体肤,衬以银灰的背景,全幅色调,给人无穷忆意。《日女士像》,布局整严,极见苦心。《静物》一幅,设色富丽,色调推移至紧,富含事物之实在性,速写线条简到,能提对象泼剌之生命。总之,于油作上更见方氏深于观察、就事物之内在生命,痛下追求。”

《白鸽》(1934)《白鸽》(1934)

1933年创作的《西湖》,又名《节日的西湖》,是方干民一次湖滨漫步时触发的构思,经反复琢磨,把所有物像统一在分割与分面之中。《西湖》较《白鸽》和《秋曲》更接近立体派。画中的游艇、路灯、台阶、旗和桥作了均衡的布局,抛了透视,强调平面效果和线与色的组合,它不属于毕加索创造的那种立体派而是中国化了的立体派作品。《白鸽》《秋曲》《西湖》是方干民早期的代表作,它们呈现了这一时期方干民的趋近于西方前卫艺术的创作思想。

评价

编辑

方干民静物油画

方干民是中国新派画滥觞期的鼓吹者和实践者。 庄华岳先生曾告诉刘钺(《左杭州、右巴黎西湖画派六人集论》作者),当年杭州艺专的教授中,林风眠、吴大羽、方干民是最有才气的三位,他们三人都是留学法国,林风眠与吴大羽多继承了印象派的艺术观,而方干民带回的则是立体主义的艺术观。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民国油画长期以来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除徐悲鸿、刘海粟等几位名家广为人知外,包括关良、常玉潘玉良、方干民等在内的许多艺术家都被排斥在正统和主流之外。

从中国油画投资的角度来说,民国时期出洋留过学的中国油画家,当中又取得外界认同的艺术成就者,他们的作品更具收藏和投资的价值。从这种意义来说,方干民肯定是其中的一个。

下一篇 马常利

上一篇 吕斯百